-
《敦刻尔克(诺兰导演电影同名小说)》读后感_2600字
(2019-09-15 05:34:30) 读后感 -
《敦刻尔克(诺兰导演电影同名小说)》读后感2600字
《请打赢这场毁灭恐惧的战争》
有人说,《敦刻尔克》是一部无声而残酷的战争剧;
有人说,它是一群懦弱的军人的大溃败,大撤离,或是大逃亡;
也有人说,它是一场由希特勒精心设计的彻底摧毁英法联军最后斗志的阴谋;
诸多结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侧面上也反映了这部电影在重现那一段历史的原生态场景时所做的努力和最终获得的广大观影者们的好评和赞誉。
而我,看到的却是,碎片化的场景和镜头下,一个个面对战争,面对不期而至的炮弹,面对无法预知的死亡,面对身边一个个裹着鲜血的战友们无助惶恐的眼神,那种因为恐惧到极致造成的一场对求生而唤起的彻底的生命本能。
诺兰成功了。
对于一个有着强烈的历史文艺情节的导演,这部电影打动人心,引发观影者心灵震颤的元素,实在是不胜枚举。
光影作为一部电影所呈现出来的最直观的第一视觉效应,一开始就为整部剧铺下了基本的格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光影呈现出来的效果是某些主题型的电影的灵魂,单就这一点来说,诺兰很好的将光影背后引发的内涵完美的呈现了出来,那种海天一色的广袤,温柔而耀眼的霞光在平静的海平面,投射下来一丝丝色彩斑斓的碎影,随着海浪,一深一浅的摇曳着,灰白而散发着腐朽气味的泡沫,在涨潮的浪花拍打中,四处撺掇,有的被泡沫被打碎,混入脏兮兮的海水中,有的被冲上海滩,与泥沙搅浑在一起,随着风干的浮萍,在海风中瑟瑟抖动着``````
而这一切,在战争炮火的威逼洗礼下,原本美妙而令人浮想联翩的背景竟是那般的令人作呕,厌恶。这便是光影特效挥发的魔力所在,在经典的好莱坞影视中,类似于《指环王》这样的电影便是以高超出彩的光影特效取胜而成功收获了一大批粉丝。
其次便是对整部剧中人物心理的刻画上,以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形式,将战争对小人物的造成的那种深刻的恐惧感恰到好处的呈现了出来,甚至随着剧情的发展,剧幕中那一群在战争所造成的死亡气息中逃亡的紧迫感让观影者如临其境,一个炮声的轰鸣,就可以神经瞬间紧绷。
看了那么多的战争剧,目睹过那么多鲜血淋漓的镜头,最后留下的除了对战争的厌恶,战争中悲情人物结局的慨叹、惋惜,和英雄故事的崇拜之外,无非是一阵阵对历史留下的问题思考,一段段故事中抽离出来的处事哲理的现实引用而已,从未设想过那些处在战争中的人物,他们在直面无数次的死亡后,内心里不断堆积下来的恐惧感一点点将他们的个性扭曲,将他们的心理击垮,将他们的自信毁灭,甚至,剥夺他们对求生的希望,最后,在绝望中,有的麻木,有的坚持,有的在残酷的求生绝望后死去。
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和内心世界的外在展现,一向是文学艺术中的手段,评价作家水准的一项很重要的水准,便是细节人物心理活动的呈现,越真实,越有场面感,那种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越是能深入人心。之前一直以为,只有文学作品可以完美的做到这一点,直到后来,看过越来越多的西方经典大片,才知道影视剧下的人物角色竟然也可以做到这点,相反,他们不仅用肢体语言巧妙生动的复原了文学作品中的角色面貌,而且用演技为他们刻画的那个角色打上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标签,深入人心的同时,也让观众记住了那些角色,那些故事。
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评判《敦刻尔克》,诺兰不仅是一位文艺水平高超的导演,更是一个洞悉世间人物百态的心理家,更能将其比喻为一个魔幻般的大型交响音乐会的领唱者,在观众的一方,他是一个用心灵感受美好的职业体验者,在导演一方,他能捕捉到打动人心最精彩的那些片段,那些触动神经痛点和敏感之处的画面,在编剧那一方,他将文学艺术的美感利用自己天才般的头脑实现天衣无缝的迁移,难怪传言说,《敦刻尔克》拍完之后,发行方先给他5000万的保底分红费呢。
而穿插在整部剧中另一个推动着每一个片段的故事逐渐走向高潮,将观影者的神经紧紧攫住就是剧中的背景音乐。电影看到一半,我还很好奇,为什么剧中那么少的人物对话情形下,仍然觉得很精彩,代入感那般强烈,每一个明明看似很平淡的场景,一个故事的转折处,始终在心头悬着一把尖利的刀,似乎能够感受到下一个镜头来临时,浑身被戳中那一瞬间的疼痛感。那就是全篇的背景音乐。关于音乐使用的魅力想必每一个爱好听音乐的人,都有一份自我的对白和对音乐的痴爱,只是在《敦刻尔克》中,第一次通过电影这种艺术领略到音乐对于整个情节的发展产生着那么大,那么强烈的推动力,好像整个身体都在音乐节奏的神奇变换中紧随着电影中的那群为生存而抗争的人,躲避着炮弹,躲避着飞机,躲避着子弹,每一次因为恐惧而深沉的鼻息,每一个决定死亡的瞬间那掠过眼神里的光芒``````音乐,总是恰到好处的渲染着场面中一切与之相关的人性元素,精准的掌控着无声的对话下每一颗紧张跳动的心脏,行胜于言,音乐,在这里,扮演着一个绝佳的幕后推手,虽然没有对话,心却时刻被音乐牵引着,游走在一个无声而丰富的世界里感受着艺术的魔力。
最后,想谈一下恐惧。
在诸多的好莱坞电影,尤其是带有战争色彩,存在着英雄人物的自我救赎的故事套路中,恐惧一直是一种反复出现在镜头中的人物心理活动的元素,起初,从影视艺术的角度看,我一直当作是一种剧本的套路被引用,从而更丰满的去刻画一个接近真实的人物形象,但多少年来,恐惧,自由这一类的词汇反复出现,加之《敦刻尔克》在展现人物的恐惧这一层上,似乎有了新的思考。
谁说,电影中的那些人物的个性展示,不是现实世界中一大群被同样心理折磨过的投射呢?他们只是更快的将我们需要更长久才能完成的心理转变,人生轨迹缩短到一瞬间,那些看似滑稽,看似扭曲,看似不可理解的人物心理活动,何尝不是换了一种方式,或深或浅的折磨过我们呢?
我更想表达的是,恐惧作为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就像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会感觉到前途暗淡无光,迷失了方向一样,有的人选择麻木,有的人选择忙碌,有的人选择反思与总结,有的人开始自暴自弃,甚至从此掉入对未来恐惧的深渊中,我想,不少年轻人在面临这样的状态时,都是在一段无助的惶恐中经历各种心理的考量之后,选择调整方向重新开始,而更多的却选择了逃避,坚信希望总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到来的阿Q精神安慰法,继续着过去的轨迹,然后``````
而我现在选择了相信,相信恐惧就像我们身体的某部分,一个部位运转的太久,需要休息和调整的时候,给我释放的一些警告的信号,提示我该进行阶段性的反思和整顿,对过往的得失做一番全方位的查核和总结,对现在的状态做一番思考和剖析,及时的补充营养,然后,鼓足马力,朝着预设的目的地,全速驶去。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