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一种选择》读后感_2400字
(2019-10-06 12:27:03) 读后感 -
《另一种选择》读后感2400字
另一种选择
谢丽尔·桑德伯格 亚当·格兰特
19个想法
◆ 第1章 重新呼吸
>> 三个认知因素会阻碍复原力:(1)个人化(personalization):认为坏事的发生都是自己的错;(2)普遍性(pervasiveness):认为消极事件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3)持久性(permanence):认为事件的残余效应将永远存在。
>> 母亲教我用呼吸来抵抗焦虑:先用6秒吸气,屏息6秒,再用6秒呼气。
>> 复原力源于每个人的内在,也源于他们获得的外部支持;复原力源于因生命中的美好而引发的感恩,也源于在挫败中学到的经验;它既来自对于悲伤的解析,也来自对悲伤的接纳。有时,你的复原力比你想象的弱一些;有时,又会强一些。我想让你明白,当生活给你当头一棒,让你坠入悲伤之海时,你能做的就是奋力游向水面,重新呼吸。
◆ 第2章 房间里的大象
>> 失去子女的父母常常会和他人分享他们的感受。作家米奇·卡莫迪的儿子9岁时死于脑瘤,他说:“如果没有人提起儿子的名字,那么他相当于又死了一次。”这就是全美最大的慈善组织之一“慈悲之友”(The Compassionate Friends)鼓励失去孩子的家庭经常公开讲述自己的经历的原因。人们避免谈论令人悲伤的话题是如此普遍,以至于这种情形甚至都被安上了一个名字。数十年前,心理学家用“缄默效应”(mum effect)定义人们避免谈论坏消息的情形。
>> 保持沉默,常常会加深家人、朋友以及同事间的隔阂,即使是在一般情况下,保留自己的想法也会让他人感到不舒服。
>> 放眼世界,人们在表露消极情绪时大都会面对来自文化的压力。在中国和日本,理想的情感状态是冷静和克制。在美国,人们习惯于激动,(“哦,天哪!”)及表达热情(哈哈大笑)。心理学家戴维·卡鲁索说:“在美国文化里,‘你怎么样’的答案不只是标准回答‘很好’,你需要回答‘好极了!’”他又补充说:“似乎存在着某种强大的驱动力,让人们不断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承认自己过得不太好“是不合时宜的”。安娜·昆德伦用更诗意化的方式表明了同样的立场:“悲伤,对世人轻语,却内在喧哗。悲伤不可言说,甚至超越性、超越信念,超越终极的死亡。人们视而不见,悲伤只在葬礼上昙花一现。”
>> 我的感觉越来越糟。我就像一只背负着填满负面情绪的大象,无法确定是否有人感受得到。我知道大家已经尽力了,即便有人什么都不说,他也是在避免给我带来更多的痛苦,而那些说错话的人则是要试着来安慰我。我看到自己做了很多尝试,如果角色调转,我也会这样对待他人。过去,当朋友陷于痛苦的时候,我会尽最大努力,用乐观感染他们。我在房间里看到的灰色动物不是大象,它更像是只老鼠。现在我意识到,那只是自己的美好愿望,甚至越发让我感到不被理解。
>> “你今天怎么样”这句话似乎已成为表达同情的简便方式;这也让我意识到,我经历的所有痛苦都不会是永久的。亚当认为,我总是对“你今天怎么样”回答“很好”,这样就无法让对方继续提问。他说,如果我希望他人对我敞开心扉,那么我也需要对他人坦诚相见。
>> 如果朋友们抱着真诚沟通的意愿,一直问“你好吗”,而我却没有给出真实的反应,那么他们也不会再继续问更多的问题了。
>> 我说:“你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也不知道。但是,你不会一个人经历这些,未来的每一步我都会陪着你。”我这样说是让她知道,我明白,她正面对着极大的压力和恐惧。之后,我还定期探访了她,去安慰她。
>> “面对悲剧时,你会发现自己身边没有人了,你被陈词滥调包围着。所以,我们应该用什么来取代‘任何事情发生,都有它的道理’这样的说辞呢?”作家蒂姆·劳伦斯问道。他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表示理解,你可以说:我了解你的痛苦,我就在你身边”。直到我们真正地相互理解了,大象才会消失。如果没有他人的理解,处于悲伤之中的人就会封闭自己,本可以进行安慰的朋友又会让彼此间产生隔阂。因此,双方都向前一步,怀有同理心,坦诚地交流,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你不能期望大象自动离开,但是你可以说:“我看见了,我看到你在受苦,我真的在意你。”
◆ 第3章 友谊的“白金法则”
>>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学会了遵守黄金法则:“你希望他人怎样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他人。”可是,在他人经历痛苦时,我们应该遵守“白金法则”(而不是“黄金法则”):“按照他人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对待他。”从身处压力的人的行为中获得密钥,然后表示理解,更好的方法是,在行动上给予回应。
>> 我给他们发了一首诗——《沙滩上的串串脚印》(Footprints in the Sand)。这首诗最初只是具有宗教意义的寓言,然而对我来说,它关乎友谊,意义深远。它讲述了诗人和上帝一起在沙滩上漫步的梦境。诗人看到,沙滩上有两行脚印;但是当遇到“痛苦、悲伤与挫败”时却只有一行脚印。诗人感到被遗弃了,于是问上帝:“在我最需要你的时候,为什么你不在我身边?”上帝回答说:“你所见的那些只有一行脚印的岁月,是我在托着你啊,我的孩子。”
◆ 第4章 自我同情与自信
>> 哲学家索伦·克尔凯戈尔说过,“要理解生活,你只能回头看;而要生活得更好,你只能大步向前”。
◆ 第5章 成长到死
>> 尼采有一句名言:“那些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泰德斯基和卡尔霍恩对此做了细微的改动:“我比自己以为的更脆弱,却比自己想象的更坚强。”面对生活射来的利箭,我们会受伤,伤痕会一直在那里,但是,我们可以在强大的内在力量的驱动下躲开这些利箭。
>> 处于急性悲伤的深渊,我根本不认为自己还能变得更强大。然而,随着心碎的日子渐渐过去,我意识到自己可以更强大,因为我实实在在地生活着,而熬过去就是获得力量的途径之一。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如果必须坠落,就让我坠落,我会成为的那个人一定会接住我。”
>> 我担心自己在面对毁灭性的黑暗时,也会痛恨这个世界,并因此竭力逃避现实。但……有句话我认为特别适合这个场合:‘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的人,能够承受任何一种生活。’
>> 海伦·凯勒说:“当一扇幸福之门关闭时,另一扇门已然敞开;但我们却长久地盯着关闭的门,看不到敞开的另一扇门。”
>> 因为有他的存在,我被深深地改变了;因为他不在了,我被更深刻地改变着。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