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_1800字
(2019-09-16 13:20:31) 读后感 -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1800字
今年年初去老师家玩的时候我借了一本上个世纪出版的茨威格传记,作者是个中国人,书出乎意外的好,作者对欧洲的历史地理军事宗教艺术皆有涉猎,当然,撰写一位作家的传记无法脱离其时代背景。
想要去了解一个作家也是这样,如果不读他的生平事迹,不读他所经历——今日已成历史的大事记,我怎么能够理解他写作素材以及主题选取的偏好呢,那些看似巧合的偏好其实都可以追溯到作家成长过程中的性格养成。茨威格为什么那么喜欢用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来刻画人物?为什么那么喜欢写反叛,写违背常理的性爱?为什么那么喜欢写女性被压迫而又抑制不住的欲望?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要到他的时代去追寻,他中学时固化僵硬的学校体制、少年时欧洲大陆一触即发的战争、早年浪漫的世界公民思想、中世纪后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权主义思想以及性解放运动的发展……
当我们把时代背景和众位喜爱的作家及其按年份排列的作品一一联系起来时,一个宏观的逻辑架构遍跃然眼前。曾经囫囵吞枣一览为敬的经典名篇直到这时才被赋予更深刻的理解和意义。《十一种孤独》的作者理查德·耶茨(1926—1992)是“焦虑时代的伟大作家”,他以自己的方式记录了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从经济危机到二战前中后期的灾难酝酿、灾后恢复与复兴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们的心理状态。通过怎样的方式?通过对失败、悲剧、沮丧、孤独、失落、迷惘绝对的诚实,但并不是完全匍匐于宿命,“作家应该融入生活的洪流中,通过斗争在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他笔下的典型人物当属“战斗中的小男人”,他们的处境令人沮丧,他们讨厌自己的工作,他们酗酒,他们回忆以前自己就要成功的时光,也许就那么一次,还失之交臂;而对爱、对家庭、对社会的拯救,不知怎么总是无法实现。
《十一种孤独》里有十一个个体和家庭的故事,如果把某个时点的社会比作一个巨大的奶酪,我想小说家的使命便是在奶酪上切出口来,他的刀要使巧劲,既要有深而宽的截面,又要有特殊而普适的角度,在这些切口里找到素材,辅以他本人的情感和经历,加工精炼为完整的故事。耶茨写失败,因为他有生之年的大半部分从世俗意义上来说是失败的;耶茨写孤独,因为每个节日的夜晚都像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夜晚,人逃离不了孤独。
我喜欢每天的那几分钟,走过地铁出口和《每日新闻》大楼之间最后几百码的斜坡,感觉自己就是欧内斯特·海明威,正要去《堪萨斯市星报》上班。
我喜欢每天的那几分钟,傍晚时分抱着书本踩过图书馆门前松软的草坪,抬头看见楼宇缝隙间漏出的橙粉霞光,感觉自己就是辛波斯卡,正要吐露半句诗歌好捕捉瞬息万变的云翳。
我读到这儿的时候很喜欢这段话,读到译后记时才明白:他的故事里有过士兵、军官、作家、老师、报社记者……职业和工作的真实性之所以那样强烈,是因为这通通来源于他本人的切身感受。
从欧洲回来后,他先后在合众国际社、雷明顿-兰德公司工作过。为付账单,他为人捉刀,代人写作。1962年在布雷德洛夫作家创作班上,他绕场裸跑,宣称自己是弥赛亚;他走了菲茨杰拉德不成功的老路,去好莱坞写剧本。1963年他为时任司法部长的罗伯特·肯尼迪撰写发言稿,在约翰·肯尼迪遇刺后,他接受了依阿华大学作家创作班的教职,但那一段经历并不愉快,又一个失败而已。
许多年来,他都是孤单一人生活。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他在波士顿,到过他家的学生、同事看到房间之简陋无不为之动容:一张桌子上放着台打字机,冰箱里只有咖啡、啤酒和波旁酒,墙上是女儿的照片。两盏微弱的小灯、到处是踩死的蟑螂,碗橱里还有脏兮兮没洗的锅。他就是在这样的小房间里,凄清地写作。
写作从未停止。这像是个可怕的判决——判决他终生写作。写作让耶茨的精神比身体活得更长久。写作就是他的生命力,只是酗酒让一切慢了下来。
耶茨的名声并不响,但这本书却托互联网经济的福得以被发现和重新阅读。在《十一种孤独》里,耶茨并不是简单地在谈孤独,希望朋友们读这本书的时候也能意识到这一点。耶茨的小说会让我想起海明威,也想起雷蒙德·卡佛和杰克·凯鲁亚克,但他们其实是风格迥异、流派分属的,可一旦从更宏观的架构上来对比求同,便感到所有大家的作品都在广阔的时空范围里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互关联与影响。
引用一则针对佩索阿《惶然录》的评论:我认为耶茨的故事也是一首对失败、懦弱和默默无闻的赞歌。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