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异类》_读后感_3500字

(2020-02-17 12:43:27) 读后感

《异类》_读后感3500字

如何成为一个异类

《异类》这本书,对我的观念冲击很大,也更加让我坚定了一个理念:存在即合理,那些你无法理解的存在,只是你对他们的了解不够。

什么是异类?那些你仰视的存在: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甲壳虫乐队……

这些天之骄子,难道生而有之吗?

作者说:不是。

这本书最后的结论就是:根本没有什么异类,有的,只是成功规律。

马太效应

这是很有趣的一个现象,出自圣经:凡是富有的,让他更富有,凡是贫穷的,让他更贫穷。

比如:在人的幼年时期,只要你比同伴多一丁点优势,就会得到更多的关注,拥有更多的资源。

优势累加,你就甩开同龄人一大截了。对此,我深有感触。

我是一月份出生的,这成为了我的一个很大的优势。

一月份和六月份的孩子划分到同一个班级,我在生理上自然要成熟一些,或者说,聪明一点,反应快一点。

老师看到你总是举手,而且蛮有思想,自然会多加关注,常常夸奖。

于是,我更加积极,对学习乐趣更大。同时,也觉得自己鹤立鸡群,自信心膨胀。

长此以往,培养了学习的兴趣,能够独立思考,自尊自信自立。

很多知名运动员,大多出生比较早,是为早熟。

作者研究了冰岛和西欧各国的冰球运动员,发现,出生年末的运动员很少。

作为一项激烈的运动,刚开始,你的发育就比别人少几个月,自然比不上别人。

紧接着,教练对你的关注少了,各方资源对你的投入也少了。

最后,职业冰球运动员也就与你无缘了。

所以,成为一个异类的前提是什么?

还是中国妈妈总结得好:赢在起跑线上。

不用赢太多,只要比别人多一厘米就好。

这多出的一厘米,会让你更自信,更积极,最终通过马太效应放大,让人仰望。

10000小时法则

我们都知道,一万个小时能让一个小白成为专家。

人类走向优秀的唯一渠道就是练习,反复联系。那些你以为轻轻松松取得成功的天才,只是你没有看到他们暗地里的联系。

因为,任何大师,都逃不过一万小时法则。

在美国刚刚步入信息社会的时候,比尔盖茨从小就接受了计算机教育——他所处的中学是美国唯一拥有计算机的中学,而高中有因为同学关系,拥有不限时间使用计算机的机会。

要知道,当时大部分美国人连计算机是什么都不知道,就算是大学生,要使用计算机也要排队,并且用钱来购买使用时长。

当比尔盖茨上到大学时,他已经在计算机上花了一万个小时。

在社会上所有人还是计算机小白的时候,你成为了计算机大师:如果不是你引领计算机潮流,还能是谁?

甲壳虫乐队也是这般:在练习中磨练自己的技艺。

在他们还没出名之前,他们在一家小酒馆里唱歌。很不幸,他们碰上了一个黑心的老板。

同样的工资,其它乐队在其它酒馆只用唱两个小时,老板却要求他们唱八个小时以上。

就像马克思所说的:榨取劳动力的剩余价值。

没办法,为了生存,只能撑下去。

幸运的是,他们撑够了一万个小时。几年后,他们被星探发现,一炮而红。

所以,要成为异类,你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那些别人无法与你竞争的特质。

专心的去发掘自己的特长,并在上面花一万个小时,不断的练习。

如果幸运的话,你的特长契合了时代的需求。于是,你拥有了腾飞的机会。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天才也苦恼

上面谈到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但它也只是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不是唯一。

曾经有一个研究,调查美国各地的少年天才,他们被称为特曼人。研究的负责人坚信,这些孩子会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成为各个领域的引领者。

本质上,这就是一种智商崇拜:这些孩子大多有着一项极其出色的能力。

结果让人失望:这些天才的成才率甚至低于普通人。

其实,很容易理解这个结果。

世界上有很多天才,而这些天才有很大的比例都是自闭人,甚至还有精神疾病。

换言之,他们有着不可思议的特长,也有着不可思议的缺陷。

这种缺陷,体现在人格上和思维上。

中国早期有很多大学少年班,各地的天才被汇集一堂,研究某个学术难题。这个想法自然很好:培育并发挥这些天才的特长。

结果呢?很大一部分孩子邂逅了凄惨的人生:有的出家,有的自杀,还有的不知所终。

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走不远;这种人,又怎么成就大事?

另外,理性思维是天才的普遍特征,甚至可以说,越理性的孩子,他的智商越高。

但是,一个人的成功单单靠理性思维吗?

爱因斯坦提出:想象力是人类最重要的特质。

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人,看待事物,就看见无数的可能性;一个高智商的人,看见事物,就像是看见一条公式,只有唯一解。

历史很明显是由前者推动的,而后者正在逐步被计算机代替。

乔布斯被誉为,但绝不是那种高智商的天才。

如果没有想象力,他怎么创造出触屏手机?

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就是因为他的高超计算机水平吗?难道那个时代就只有他有这个教育条件吗?

拥有那么大的一个商业帝国,不用管理才能吗?不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吗?

所以,承接上面的论述,要成为异类,你不仅要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更要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机会

一个人,迈向成功,他必然要抓住一个机会。

听起来很难,总是有人抱怨:上天不公,没有给我机会。

这是一个误解:给你一个大机会,你没意识到;给你一个小机会,你看不上。

《当幸福来敲门》有这样一幕,男主人公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于是,他冒险应聘股票中介。

回到家中,他把想法告诉妻子,没想到妻子对他冷嘲热讽:大学都没上,还想去当股票经纪人,你怎么不去应聘宇航员呢?

最后,两人分开了,妻子穷困潦倒,男人成为百万富翁。

在生活中,有很多机会,但是你潜意识中拒绝了:你总是给自己设限,没有争取就放弃,还抱怨没有机会。

现实生活中,大机遇确实减少了,甚至被上层阶级所垄断。

但是,你不能否定,生活处处有小机遇:一个小机遇能产生蝴蝶效应,不断的把你引向一个更大的机遇。

作者举了犹太人的例子。

一个背井离乡的犹太人,迫于生计,成为服装厂的小工。

他的唯一的工作,是安装纽扣。

和其他工人一样,他勤勤恳恳,技术熟练。唯一不同的是,他经常换岗位。

渐渐的,他把服装的整个生产链弄清楚了,并且掌握了任何环节的技术要求。

于是,他拿着积蓄,选择成为纽扣商人。

等到资本积累,他也开起了自己的服装厂。

……

一个小机遇,会把你导向大机遇,只要你一开始不放弃。

文化

上了余秋雨中国文化必修课,我才明白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多么惊人。

《异类》也有相似的观点。

美国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性格迥异,前者更重视荣誉,也更加有暴力倾向。

同样是一句冒犯话,北方人可能会避而远之,默默忍受;南方人可能会挥拳以待。

有一次,我分析中国校园霸凌的概率,发现东北类似事件比较少,就考虑到当地民风彪悍的因素。

因为美国南方人和中国东北原先都属于荒野,那些开拓者必须要有勇猛无畏的精神才能生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强硬冷酷,爱护荣誉的民族气节。

这种文化氛围塑造着每个从中生长的人,并伴随他们一生。

文中举了一个例子,大韩航空,在两千年左右,飞行事故频发。

奇怪的是,飞机质量上乘,飞行员素质也很好,所有条件都能和世界顶级机场不相上下。

那它为什么又这么多事故?

作者调查了很久,终于找到突破的:文化。

韩国,是一个崇尚儒家文化的国家。而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礼节,长幼有序。

在飞行中,机长被视为是副机长的家长。前者拥有绝对的权力,后者扮演着服从的角色。

很多时候,机长有些小错误,副机长都不太敢说,或者是用及其隐晦的暗示,很容易让人忽视。

而那些事故发生的原因,大多因为机长过于疲惫,十分紧张导致判断失误。而且,无人纠错,最终导致悲剧。

文化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良好的民族文化,社会文化,家庭文化,助力你走向成功。

有些地方,比如希腊,整个国家沉浸在古代文化圣地的荣誉中,人民生活十分休闲。

说得不好听,那就是懒散,现在成为了整个欧洲的负担。

这样的民族文化,能培养多少异类?

想要了解更多奇谈怪论,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号“一我之见”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