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我在哈佛的最后一堂课》读后感_2900字

(2019-08-05 16:31:20) 读后感

《我在哈佛的最后一堂课》读后感2900字

最近读《我在哈佛的最后一堂课》(后面简称《哈佛》)和听薛兆丰老师的《北大经济学课》(后文简称《北大》)。其中在《哈佛》的第五章《衡量价值的必要性》,认为事情的价值与经济学的成本概念有着本质上的链接,可以相互连接一块思考。总结两本书的概念,得出以下的思考笔记。

《哈佛》书里提到,哈佛商学院的传奇人物霍华德,也是书的灵魂人物。在四十岁那年,遇到家庭和事业的双重打击,于是他选择对于他来说最有“价值”的路。其中原文是这样说的:“你有没注意到,霍华德在分配他的时间和经理时,用了“价值”这个词?这是他精心挑选的一个词,因为他早就意识到在生活中,我们做出选择时,是要付出代价的,而衡量我们这么做到底值不值得方法,就是比较不同选择对于我们个人的价值。” 也就是说,投入产出比决定了事情的价值。 对事情价值的预估,决定着我们的决策。如何决策,即如何衡量事情的价值。以“价值”来预估,是一种开阔、综合、全面的思考方式。于是,我把“价值”总结为公式:

价值= 货币+时间+精力+未来+机会

第一要素:货币成本/价值。这是我们在决策时,常常最看重的点,一方面它比所有其他要素都来得直观更易衡量,另一方面就是在《稀缺》里提到的:一旦货币资源极度匮乏下,例如可能我们的基本生存的货币需求都还未被满足,就会导致我们对货币极为专注,于是“贫穷限制了我们的专注范围”。但是,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陷入了自以为“匮乏”的状态,因为“稀缺是一种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既然是一种感觉,就会有主观状态。而“价值”公式,其实也是在改变这种管窥的状态,把专注点从单一的货币价值中解放出来。

第二要素:时间成本/价值。时间成本是近期被人考虑得非常多的因素,现代的商业发展正是因为人们越来越考虑到时间成本的不可逆与稀缺,所以导致专业化,所以才有了金钱换取时间。例如说:通勤时间过长,宁愿付相对高的租金住在附近。煮饭时间太长,所以外食,换取他人烹饪的服务。货币成本根据条件可以换取时间价值,时间价值根据条件也是能换得货币成本的,但是两者不是共通的,即不存在既定的等同互换关系。在《理性乐观派》里一书提到:“所谓穷,就是负担不起以足够高的价值卖掉自己的时间来购买自己所需的服务。”所以,决策时考虑的时间成本,不单纯是1小时或者1天这样的时间单位,而是应该考虑,如果我不做这件事,空出的这段时间我能够有其他收益吗?(这个和我们后面要谈的机会成本,有关联。)例如如果,我不挤公交车,空出的时间我拿来睡觉还是赚钱,睡觉是否赋予我精力价值。都直接决定了时间成本,最终影响价值。

第三要素:精力成本/价值。精力成本是长期被忽略的成本。一方面它不易衡量而且无形,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什么样的情况其实是消耗自己的精力。例如说,有些人属于内向者,可以通过别人无法理解的独处来获取能量。一大群人社交的场合,对他的能量是损耗的。又比如说,在一个企业文化与自身性格完全不融洽的工作环境,也是在无形中不断消耗人的能量;另一方面,它经常是博弈也经常是冒险。例如大家都知道熬夜会容易促发各种疾病,但是还是很多年轻人精力旺,高收益的工作又摆在眼前,愿意透支精力去换取货币价值。注意是熬夜“容易”促发疾病,但不是一定会有疾病。如果人一熬夜就生病,那么就不存在风险,而是确定的损耗了,不熬夜规避损耗的人就自然会增多。

第四要素:未来成本/价值。这是最难考虑的价值。原因有几点,第一他存在未知,第二他相当复杂,且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第三人性的弱点是“短视”,第四很多人没有勇气或者根本没有意愿去预估。克服第一第二点是人类发展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前人的经验,指数参考、标签化、数据分析等等,我们人类习惯把它称为“计划”。当然,人类也常说:“计划赶不上变化。”第三是人性的弱点,眼前的利益诱惑着我们,引发我们做出短视的选择。第四:如我曾经写过的,愿意看见“看不见”的是一种能力。除了能否正确预见事情的动向外,更是一种正面、开阔、积极的成长思维。 例如说:学习英语对现在来说可能无用(分析:现在无价值),但是判断现在的发展变化,因为xxxx,(分析:主动自愿预见事情的动向),顺应发展,我深信英语会是很有帮助,所以我愿意付出努力去学习。(分析:以开阔成长的思维付出现有资源去决策与执行)。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未来价值还是很复杂,所以预估错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情况太多了。但是,愿意去看见“看不见的”是一种能力,预判能力分析能力也往往会随着经验有所提升。

第五要素:机会成本。一句话概括就是:“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这是我们最常常被忽略的要素。例如:因为打折觉得买买买很爽,结果买了很多没那么重要的东西,就会少了买其他重要东西的机会,因为现有的货币就那么多;接受了这一份工作,就不可能接受另外一份,因为时间有限;和这个人结婚,就是放弃了很其他人结婚的机会,这就是我爱这个人的最大代价。机会成本不单纯是时间成本,也包含了金钱、精力。因为资源有限,所以投入必定有限。

以上五要素把决策细化了,根据以上进行思考每个因素进行决策,还有几点值得我们考虑:

1.区分需求与需求的权重

需求,毋庸置疑是生存必备的;欲求是,非必要,但是它可能具有精力价值的,例如满足一些物欲,购买一些无用的东西,提升生活质量,可以提升精神愉悦度。需求往往可完全满足,欲求则难以填满。 区分需求与欲求的难点是,每个人的需求点不一样,而且需求与欲求密不可分。对于某些人来说可有可无的,对于其他人来说则可能是必需品。例如:有些人觉得旅行是欲望,有人则只有旅行了才真正觉得放松,所以列为必需品;有些人觉得独处时煎熬,有些人则觉得独处是必需品。所以,《哈佛》提出:“重要的并不是把需求和欲求区分开来,但要明白你的选择中需求与欲求的权重。\ 即你愿意付出多少成本来换取多少价值。

2.行动细化

当我们决策时,有时候脑袋是一团浆糊,利用上述公式可以让思考有迹可循,可以细化因素全盘考虑。但是除了价值因素细化,我们应该把行动细化,这样能更好地衡量投入产出比。例如书中提到:“不要再拿车到山前必有路这种话糊弄自己了。在做决策时尽可能详细地考虑投资和机会成本,并对你有可能获得收益有个清楚明确的预想。举个例子,不要说你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寻找新的工作机会上,而要说在接下来两个月你要从每晚挤出一个小时来上网搜索工作机会,并进行研究分析;你要暂时从业余垒球联盟的娱乐休闲活动中脱身,为了给自己多一点时间休息。然后你就会看到明显的收益,是工资涨了15%,还是收获了一项新的工作技能,或是感觉工作更轻松了。”一旦行为细化且可量化,对我们的决策与执行都有非常大帮助。

3.与自己有关才有“价值”

“判断一个事物时,不要管它与其他人的关系,而要看它与自己的关系,特别是与我情操陶冶与智力发展的扩展的关系。”即决策时,尽量从自身出发,因为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的目标与资源,自己才知道对于自己来说怎样算是损耗怎样算是增值,以此更好地衡量价值进行决策。

4.意外发生

《北大》:“无论盈利还是亏损,在经济学的概念里,都是意外发生的。”即无论如何决策,都有可能错误预估,那么上述可能都是无用功.......(读到这里,内心可能是绝望的哈哈哈)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