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娜·卡列尼娜(世界文学名著典藏)》_读后感_700字
(2020-01-18 17:45:48) 读后感 -
《安娜·卡列尼娜(世界文学名著典藏)》_读后感700字
安娜和渥伦斯基的关系从爱玛和罗多尔夫热恋到子君和涓生同居最后再到方鸿渐和孙柔嘉婚后关系,而安娜最后没有选择娜拉的方式,也没有选择德瑞纳夫人的方式,而是选择贴近于包法利夫人和尤二姐的方式结束了“是的!去死!”的路。
主旨归根到底还是开篇第一句话“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再刨根问底其实主旨更贴近前言“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狄更斯在《双城记》用了一条金线展开叙事(其实还有一条暗线),托翁用了两条平行金线(安娜“爱与恨”,列文“生与死”)来展开叙事,中间用奥勃朗斯基来串联,很符合“三生万物”观。而且当安娜形势好的时候,列文形势坏。当列文形势好的时候,安娜形势怪,也符合“一阴一阳之谓道”观。还有,在叙事时,大量的暗示,大量的伏笔(安娜的死),符合“一语成谶”说。最后,当作者读到伤心时总给你来点开心的事,当读到开心时下面紧接着伤心便来,仿照木心先生说一句俏皮话:托翁也是出了国的曹雪芹,《安娜》也是改了名的《红楼梦》。
托翁像卡拉瓦乔把自己入画一样,也把自己入书,对于我们读者呢,安娜不是爱玛,不是娜拉,不是尤二姐,不是莎菲女士,不是苔丝,不是子君,不是孙柔嘉。安娜是你,是我,亦是他、她。
用批判性的目光来审视一下,我觉得还有一点小瑕疵(个人观点)。如果我是托翁,我就会让凯蒂难产而死,这样会不会更加加剧列文对“生与死”的认识和思考呢?凯蒂死,最后列文以不同于托翁笔下列文的结局来皈依基督教。托翁显而对列文太偏爱了,他不愿让列文那样,也不愿让自己那样结尾。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