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窗边的小豆豆(独家定制版)》_读后感_1700字
(2020-01-17 11:39:08) 读后感 -
《窗边的小豆豆(独家定制版)》_读后感1700字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哲学讲:“教育即生长”。生长式的教育,倒是挺符合小林校长的教育实践。
卢梭的意思,教育要走自然主义的路线。要求对于孩子像对于树木一样,引导其生长即可。而非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雕琢孩子,把孩子刀削斧砍,刻琢成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小林校长发现孩子的优点,针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引导,使其生长成为最符合他本性的样子。不违天性,不违个性,的确是相当高级的教育方式。
这种自然主义理念的教育方法,把孩子看做小树苗,教育者主要负责的是浇水施肥除虫。任其按照本性去抽枝发芽,生长开花。不同的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个性生长,有的成了松树,有的成了果树,有的甚至可能成了藤萝。但是不管孩子长成了什么样的树,都必然符合他的个性,必然充满自信和光明的气象,因为他的生长就是自信和光明的。
如果非自然主义的教育方式呢,那就一开始假定了孩子的生长目的必须是这样那样的。比如说这些孩子都要成长为苹果树,樱桃树,白桦树。因为已经假定了方向,就不会再顾忌孩子的个性有可能不是这种树,而是使他必须往这个方向生长。这就有可能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如果目标和孩子的个性相异,就会使苹果树的个性也必须假装生长成白桦树的样子。在学校,在教育的过程,还处于树苗的阶段被这样强制扭曲生长,暂时还看不出多大问题,因为各种树还分不清具体样子。等孩子长大了,由于人性追求个性的解放,他必然经历痛苦的过程,去回复自己本来个性的样子。他必然和曾经接受的教育经历分裂,以便重新发现自己,回归天性,回复个性。这就与早期教育的初衷发生了扞格,教育不仅没有塑造人,反而是埋没了人。使一棵树在生长壮大以后,为了天性个性的实现自己,不得不重新自我教育,发现自己,成为自己。
这就是非自然主义教育理念可能造成的生长悲剧,因为非自然主义的理念是:教育即塑造。而自然主义则是:教育即生长。
生长与塑造,显然出发点是不一样的。合理的教育理念,或者应该是幼少年时期采取“生长”,青年成年时期则采取“塑造”。因为一个孩子体现了他的天性他的个性,再去塑造显然才能真正有益于成就他更好的人生。
当然,卢梭的理念是很好的,小林校长的实践也很到位。但是这并不能掩盖起码两个事实:
第一,卢梭自己孩子的亲子教育并未得到他理想那样的实践,由于他始终在流亡的原因,他自己的孩子实际上都交给孤儿院去负责了。这就是说:从作为天下父母的角度出发,具有卢梭这样的教育理念高度的父母不会那么多,即便理念有了,往往现实家庭环境和条件又不大支持。
第二,小林校长的实践很好,然而他的学校只有很少的孩子,这就意味着:这种自然主义式的教育理念只能在小众中实践,无法大面积的得到实现。原因有两个:一是具有这种教育理念的父母不多,二是最主要的,那就是具有小林校长这样理念高度的教育工作者太少。何况,这样的教育模式需要大量的教育者去引导孩子生长,对于教育资源的量和质,要求都非常高。这就注定了“巴学园”只能是少数的个性教育机构,小林校长也只能是少数稀有的教育工作者。
这就是自然主义教育到现在也依然很难得到大面积实践的原因。具有这样的教育理念的父母是稀缺的,小林校长是稀缺的,“巴学园”是稀缺的。但是我们依然能够寄希望未来的教育可以普遍性的达到这样的高度,因为科技的发达和经济的繁荣,会持续提高父母们的教育理念,增加他们的收入,从而促使社会能够支付得起自然主义教育所需要的高额费用。
阅读《窗边的小豆豆》带给我的最大感动,是小林校长能够那样不厌其烦,真诚真情的倾听和赞美一个孩子的声音。无论这种声音说出来的内容是多么的幼稚,荒谬和甚至多少令人捧腹。倾听,是对于表达者最大的信心赋予。多少成人终其一生,也没有学会和懂得倾听的意义与价值(这是不耐烦的成人们的悲剧),而小林校长从那么幼小的时刻开始,就在一个孩子的心中给他种下了信心:他可以从容的倾诉他一切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
关于孩子的声音,他们所述说的幼稚与荒谬,不是孩子们多么可笑,而是成人无可奈何的失去了他们最初的与自然合一的最真诚精神,失去了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最纯粹感受。这不是孩子的幼稚和荒谬,而是不懂得倾听成人的麻木和悲哀。
2019-11-28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