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_读后感_1400字

(2020-02-12 13:01:10) 读后感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_读后感1400字

纯阳书评第342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折射下的思维误区(一)》人类的思维模式和认知特性不是进化的结果,而是演化的产物。进化和演化在绝大多数场合被等同看待,无需区别,但是在探讨思维误区这个主题时,就有必要严格区分两者。进化多多少少带有目的论的色彩,既然是带有目的,进化就会意味着一种必然的进步,而演化则没有那么一个目的,也不需要那个目的,环境是什么,就胜出什么,所以不一定必然进步,而只是表现为一种对环境的适应。说到这里,不要停,我们一定要再往深里走一层,认真分析一下环境。不难发现,环境不会像一个概念那样单纯,而是混在了多种成分,即使按最简单的方式划分,也会分成主体和边缘,那么按照演化的思想,人的认知要适应主体还是边缘?答案当然是适应环境的主体部分,即最常见的部分,但是适应了环境的主体部分,也就意味着对环境边缘情况的不适应,甚至是严重不适应。

而这种严重不适应就会构成人类思维中的误区,轻则影响对事物的理解和判断,重则影响生活和工作。在接下来的几篇文章中结合近期较为典型的、引起广泛关注的几个疫情话题谈人类思维中的几个经典误区。

今天先探讨第一个误区:是线性还是非线性。

在演化的过程中,人们处于理解和预判的需要,把很多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近似理解为线性模式,即一种直线的、单向的、单维的、缺乏变化的模式,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在线性思维模式下,肺炎确诊人数在扩散阶段就应当表现为稳步增长,昨天增长20个,明天可以增长30个。以这个节奏增长就是正常的,是心理上可以接受的。之所以这种线性模式被演化出来,仅仅是因为我们当下的生存环境的主体部分,即绝大多数事物是可以被这样简化处理的,所以线性思维模式也是在巨大多数情况下有效的,至少是不会产生令人产生心理不适的违和感的。但是这种思维模式大体有效并不意味着绝对有效,尤其是在处理环境中非主体部分时,无效性就会表现的相当明显了。最经典的就是1月28日左右,确诊人数由不到3000一下跃升到4000多,单日新增1700多人,对于这个结果很多人马上感觉心理不适:到底发生了什么,原来一天至多只增加几百,怎么现在突然一千都打不住,怎么会这样,是不是造假,或者有什么猫腻。然后马上一些专家出来一顿解释,将原因归结为病毒的代际传播周期云云。其实真正的原因仅仅是病毒扩散遵循的是指数模式,这种模式在数学上是一种非线性函数,在这种函数下,期初增量不明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量必然会在某一天出现爆发式井喷,这就像以1倍速度增长的池塘荷叶一样,在完全覆盖结果出现的前一天,只有一半的池塘被覆盖,这种井喷效应在线性模式下是绝不会出现的,所以也是习惯于线性思维的人们所无法想象到的,因为无法想象,所以一旦发生就会超预期,而这种显著的超预期又催生了人们不同寻常的恐慌和不安情绪。

以上一切都是来源于思维的一个误区,误以为世界就是线性的,或者可以被线性处理。但是世界不会因为人们怎么认识它而扭曲自己,世界没错,那么人类错了吗,其实也没有错,人类的认知是演化的结果,它只能选择一个最有利的方式,这就像服用一种有副作用的抗生素一样,弊大于利,该吃还得吃,需要注意的只是在吃以前就应当知道可能会有哪些副作用,有了不舒服的感觉时,先想一下是不是药的问题。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