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半小时漫画经济学(第1册生活常识篇)》_精选读后感_1400字

(2020-02-07 02:28:18) 读后感

《半小时漫画经济学(第1册生活常识篇)》_精选读后感1400字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辛辛苦苦搬砖,都是为了养活自己。搬砖这事儿,年轻时身强力壮,只要干不死,就能大胆往死里干。可一旦老了呢?吃碗饭拉三次稀,骨头脆得嘎嘣响。那这时候靠什么活呢?
为啥同一件东西,换个理由就想买了呢?原来大家花钱有很多目的,对于不同的目的,大家愿意花的钱不同。这就是理查德·塞勒的“心理账户”理论(生活、情感、發展帳戶)。
自己买围巾,花的是生活账户,不舍得掏钱。但给女神买,花的是情感账户,贵点也愿意。所以商家通常会用广告营销的方法,把商品移到你更愿掏钱的账户。
很多人觉得,不就买一送一嘛,其实没那么简单……
原来,大家心里有个小算盘:不喜欢算数值,更喜欢算比例。这就是比例偏见。什么意思呢?比如,两件商品同时在促销。同样是能省10元,在大家心里,却是这样的:大家会自动把数字换算成比例,从而发现5折比9折划得来。
而在换购这件事上,道理是一样的:直接送帽子。
你会拿帽子和围巾比,觉得帽子是个便宜货,内心毫无波澜。加一元换帽子。你会拿一元钱和帽子比。哎呀!太值了!
比例偏见是指在很多场合,本来应该考虑数值本身的变化,但是人们更加倾向于考虑比例或者倍率的变化,也就是是说人们对比例的感知,比对数值本身的感知更加敏感。
比例偏见的例子:
同一款闹钟,A商店卖100元,B商店卖60元,很多人会选择花10分钟的时间,从A商店到B商店去购买闹钟,来节省这40元。同一款名表,C商店卖6600元,D商店卖6550元,同样10分钟的路程,而且可以省50元,但很多人仍然会在C商店购买名表。
比例偏见在营销中的场景和运用:
场景一:与1000元的锅送50元勺子的方式相比,加1元换购50元的勺子的方式,更容易打动消费者。
场景二:200元的4G内存条,顾客单独购买的可能性很小,附加在电脑上,4G内存电脑4800元,8G内存的电脑5000元,电脑的性能提升一倍,只需多加200元,消费者会觉得特别划算。
比例偏见的运用:
第一,促销时,价格低的商品用打折的方式,可以让消费者感到更多的优惠感,而价格高的商品,可以用降价的方式让消费者感到优惠。
第二,用换购的方式,让消费者在心理上把注意力放在价钱变化比例很大的小商品上,这样会产生很划算的感觉。
第三,把廉价的配置品,搭配在一个非常贵的东西上面一起卖,那相对于单独卖这个廉价商品,会更容易让消费者感到价值感。
通过和价格锚点对比,一些商品会卖得更好。当然,低价品也可以作为锚点。大家购物时,会先找差不多的货比一比,一般不会选高价和低价,而是选中间价。这就是托奥斯基的“价格锚点”理论。
从心理上讲,我们得到一件东西会开心,失去会难过,这种难过是开心的很多倍。这就是特沃斯基和卡尼曼的“损失规避”理论。简单来说就是比起得到,大家更怕失去。
交个订金就好使了?不怕退货吗?事实上,交了订金后,退货的概率会大大降低。因为人作决定的时候,总会惦记自己付出了多少,这些付出的、不可回收的东西,就叫沉没成本。比如訂金。简单说就是,付出得越多,就越不想放手。
整个过程都没有真正的产品,赚钱全靠拆东墙补西墙。这个简单的骗术,就是金融界大名鼎鼎的庞氏骗局。这个骗局的死穴就在于:需要不断有新钱注入,一旦没有蠢萌新人进来,大家全都要玩儿完。
四个字形容它的特点,那就是:藥不能停。一旦停药,骗子就会赶紧拿钱跑路,大家的投资款就打水漂了。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