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时间的秩序》_精选读后感_1900字

(2020-01-18 19:27:15) 读后感

《时间的秩序》_精选读后感1900字

它在我头脑里,所以我才能测量时间。我千万不能让我的头脑坚信时间是什么客观的东西。当我测量时间的时候,我是在测量当下存在于头脑中的东西。要么这就是时间,要么我就对它一无所知。——奥古斯丁

时间是什么?在印度神话里,时间是湿婆变幻的韵律舞蹈;在神学家奥古斯丁的《忏悔录》里,时间是存在于我们头脑里主观的东西;在自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里,时间是对变化的量度;在自然科学家牛顿的绝对时空观里,时间是一种均匀流逝的实体。时间是一个谜,深深迷恋了无数人,吸引着我们去思考、去探寻。

孔夫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就像是河流一样不分昼夜地流逝。人生短暂,对死亡的恐惧让我们对时间的流逝感到不安。那么时间流逝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又该如何看待时间的流逝呢?

量子力学的发展让我们对时间有了更深的认知。量子力学认为时间也具有量子特性:时间是不连续的,存在着最小的时间段,最小的时间段被称为“普朗克时间;时间也具有不确定性,可以叠加,过去和未来的区别可以涨落,一个事件可以同时在另一事件之前与之后;但涨落并不意味现象永远不能确定下来,当时间量子与其他事物相互作用时,不确定性就消失了。

自我是感知时间的主体,主体自发地存在着,无法被还原。我们作为主体都有着自己的一种视角(“特殊”视角)去观察事物。当我们的感知作用于时空时,时空的不确定消失。我们感知的是在时间中发生与延续的事物。在我们的大脑里,时间中的延续被压缩为对一段时间的感知。对时间和事件的感知形成了记忆,我们的大脑不断运用过去的记忆预测未来。

记忆是过去留在现在的痕迹。痕迹的产生是个能量转化为热量的不可逆过程。在大脑产生记忆的时候,大脑将能量转化为热量(大脑消耗了我们身体能量的25%左右,脑力工作者消耗更多)。我们靠分解和消耗实物低熵以维持自身的有序。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里的熵不会减少,只会增加,也就是孤立系统只会变得越来越无序。孤立系统初始有序程度和我们看待事物的视角相关。由于我们自身的局限性、量子的不确定性和量子变量的非对易特性(测量量子状态时,测量顺序会影响测量结果),我们无法超脱于事物之外去观察,而只能以一种模糊和近似的方式看待宇宙。这种模糊和近似就是产生了“特殊”的视角。我们头脑中的因果关系、记忆、痕迹、世界以及发生的历史都是“特殊”视角的结果,就像是天空的旋转只是我们奇怪视角的结果一样。

从量子时间观以及脑科学来看,我们对时间的研究不可避免的回到我们自身。印度神话、孔夫子、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对时间的看法也都没错,而牛顿错在认为时间与其他事物无关、均匀流逝且独立于其他事物。在《<三体>中的物理学》中李淼写道:“物理学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终于发现空间可以被看成衍生物,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成功地将时间变成衍生物。时间也许并不那么虚幻,它不是我们根深蒂固的幻觉,而是这个宇宙得以成立的首要条件。”我们无法否认世界在永不停息的变化这一事实,有变化就有时间,时间切实存在着,不是我们的幻觉。但时间如何变化还和我们的视角和感知有关。牛顿绝对时间观里的独立性、统一性和方向都消失了。各个人感知的时间不一样,各个地方的时间也不一样。过去和未来模糊了,时间也没有确定的方向,我们唯一能区分过去和未来是方法是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熵)来确定。现在成了幻觉,当下也被限制在与我们的邻近的事物中,就像是我们周围的气泡,这个气泡的延伸取决于我们限定时间的精度。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当下,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就更为精确,当下也能延伸更远。

卡洛·罗韦力用平实易懂、富有诗意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由量子力学衍生出来的时间观念。卡洛·罗韦力写这本书时六十岁了,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他藉由绽放的时间之花以及当下的无限延伸实现了对自我和死亡的超越。我们大部分人都比卡洛·罗韦力年轻,有更多的可能性。面对无法改变的过去、正在发生的现在以及不可预知的未来,我们该建立怎样的时间观才能使自己过地更有意义、生活地更幸福呢?在这里推荐关于如何建立时间观的一本书——《时间的悖论》,作者是心理学大师菲利普·津巴多。在《时间的悖论》里,津巴多分析了六种基本的时间观:关注过去的消极时间观、关注过去的积极时间观、关注当下的宿命论时间观、关注当下的享乐主义时间观、关注未来的时间观、超越未来的时间观,以及这些时间观对个人身心(健康、爱情、幸福)和社会(政治、商业)的影响,并推荐了一种兼顾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均衡时间观组合:强烈的积极怀旧时间观、适度的未来时间观、适度的当下享乐主义时间观、较弱的消极怀旧时间观、较弱的当下宿命主义时间。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