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倾城之恋》_读后感_1300字
(2020-01-19 00:26:06) 读后感 -
《倾城之恋》_读后感1300字
傅雷评价《倾城之恋》这样的作品“好似六朝的骈体,虽然珠光宝气,内里却空空洞洞,既没有真正的欢畅,也没有刻骨的悲哀,说这个作品表面上非常“机巧,文雅,风趣”,实际上“内里却空空洞洞”。然而文学作品本无高下,无非是读者审美趣味的不同,而非价值高低。就我自身而言,一个崇尚文学理想的人,并不喜欢张爱玲写作的态度,她似乎总带着点白流苏式的小聪明,区别于丁玲、萧红用生命血肉来写作,且她的故事带着世故和圆滑,类似白玫瑰红玫瑰蚊子血饭黏子这样古怪的比喻里虽有人情,但却看得太透说的太白,少了几分文学的天真和真性情,也让人没有想象的空间。但《倾城之恋》是她文学作品里的特例,算得上圆满的结局,我零零总总读了不下五遍。
在我看来,白流苏范柳原的故事情节略显狗血,在相亲部分有些像《傲慢与偏见》,部分情节又有点模仿《红楼》的意思,但作品人物确是有血有肉的。我所理解的是,白范两人存在着文化误读和错位,两人的期待不同,态度迥异,双方的心理都有点扭曲,都按自己的文化记忆去理解对方,要求对方,结果两个人的要求总是错位,他们之间的关系始终很紧张,亲密不起来,这种西式家庭背景和中国传统大家庭无法衔接,发生碰撞,正如他们相爱的两颗心在冲撞和试探。但在跟朋友讨论时却发现她理解的是两人之间没有爱情,仅能看到白流苏的无奈和盘算,范柳原躲在浪荡油滑空壳下,看不到他们的此中有真意,看不到他们严肃而认真地追逐爱情。
备考期间想到这个,看了傅雷先生和张爱玲就这个作品的讨论,加之众多名家的评价,方才寻得半解。这部作品有很多缺陷,张爱玲似乎对她笔下的范柳原也不够了解,将其情爱心理漫画化、肤浅化。小说的描写中矛盾的地方很多,很多人只照顾到张爱玲的认识水平,就断言白流苏和范柳原之间的交流不是爱情,不过就是调情,只是因为战争才偶然地给了白流苏一个机会。但细细品味细节处,就不难发现两人之间确实有爱情,他们的恋爱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不能以将来的故事发展来衡量他们现在是否相爱。就像现实当中,很多人相爱结婚生子,然后过了很多年,两个人感情疏远了或者其中一个又有了新欢,这个时候,就说他们以前不相爱?不能因为以后的变化,就否定此时此刻的爱不是吗?
文本里充满着矛盾,是作家主观意图与局限,同人物自身的性格内涵与行为逻辑之间的矛盾,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故事超出了张爱玲的想象。张爱玲写这篇文章是年龄不过二十三岁,刚刚结识胡兰成,联系她的一生也知道她在爱情里不过尔尔,实在算不得高手。这样的年龄来谈什么“苍凉”,实在是“为赋新辞强说愁”。这个年龄的青年本来应该敞开自己的生命去投入、去爱、去体验人生,像萧红,为了爱情,她遍体鳞伤,获得的是血淋淋的人生经验,可是她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寻求爱情。张爱玲却像一个老太婆似的,谈什么“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云云,将庄严虚无化。这是张爱玲的人生悲剧。观其一生,张爱玲不仅对爱情缺乏信念,对整个人生,她也缺乏坚定的信念和必要的憧憬,一直在被动接受安排和考验。文学即人学,没一点毛病。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