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氏当国》_读后感_1100字
(2020-01-23 06:24:05) 读后感 -
《袁氏当国》_读后感1100字
本书是唐德刚所著,延续了其《从晚清到民国》时间线,本书所讨论的历史集中在1912年民国建立到1916年袁世凯退位病死的五年时间,讨论的主题依然是中国在历史长河的三峡之处如何选择适合的政治体制的问题。本书介于严格史学和历史白话之间,是一本趣味盎然的书。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不光可以用来评价三国中的曹操,也可以用在袁世凯的身上,他是近代史上毁誉参半的人物。其年轻时任朝鲜总督,数次逼退日本吞并朝鲜的阳谋,其后练兵于北洋小站,建立中国最早的陆军现代制式部队。李鸿章逝前推荐其为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而后袁推动立宪,并在辛亥革命后劝说清室退位,建立民国。然其之所以成为奸雄,全然在于1912年后解散国会、建立独裁、复辟帝制,开了历史倒车从而在官定历史中“遗臭万年”。
在历史三峡的转型之处,袁世凯是不幸的,孙中山是幸运的。孙的幸运之处在于其只做了两个月的临时大总统,并在其后不断讨袁,力图再造共和,以一个不断革命者的形象立于历史,被后世传唱,然孙在治国理政方面却是较为平庸的,这是基于其出任临时总统和后来在袁内阁担任铁路大臣时的表现。袁的不幸在于民国初建、国力羸弱、百废待兴,在这样一个青黄不接之时担任总统收拾烂摊子,纵然有能力有手段,难免担负骂名,犯下错误,只是袁复辟帝制之错误实在无法被世人所原谅。
位高权重者的错误会被放大继而产生严重的后果,而这种错误往往是由于历史局限性所导致的。袁在当时中国民治未开,群雄割据的情况下,认为应当加大个人和中央的权利,这当然是对的,但其毕竟是旧官僚,其选择使用终生大总统和复辟帝制的方法。另一方面,宋教仁被刺杀后,国民党分裂,不少人士认为应当以现代的法律手段解决问题,但孙执意起义讨袁,为后来军阀混战起了头,埋下祸根。袁和孙的错误做法均显示了其在旧时代向新时代过渡中旧的思想尚未散去的历史局限性。
在历史三峡的转型之处,纵然帝制向民治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但也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选择适合的国体制度,我赞同作者的观点:“两千年帝王专制的政治传统,决然不能转变于旦夕之间。因此纵想做个真正的民主大总统,不但他本人无此智能,他所处的时代也没有实行民治的社会基础”,“可要回头搞帝王专制,甚或搞君主立宪,这些形式在当时的中国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与此同时,孙中山在失败后选择了一种威权政治的方式:“非袁氏兵力之强,实同党人心之涣。国民党党员良莠不齐,纪律涣散,致党魁则等于傀儡,党员则有类散沙”。因此孙弃美转俄,主张效仿俄国革命后,布尔什维克以党代政的模式,将执政党置于国家政权之上,以此来重树国家权威,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这在当时看起来确实是一个较优的选项。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