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来》读后感_1400字
(2019-08-12 13:04:31) 读后感 -
《回来》读后感1400字
曾经有个朋友问我,“你觉得世界上最神奇的东西是什么?”他的语气和神情充满了对我的答案的迫切以及说出更赞的答案的信心。
我很正经地回答:“以前我觉得是阳光,空气,水,现在我觉得是时间。没有什么东西能和时间匹敌。”
"Today is the tomorrow you were promised yesterday."
读这本书之前,我只知道作者是个只比我大一岁的优质青年。读的过程中,我的确被吸引。读罢,不知为何想起了格非的《望春风》。
格非在《望春风》里有这样一段描述:
“我应当坦率地承认,尽管多年来我对母亲的离开一直抱有怨恨,但我在阅读她写给我的这些信件时,眼泪从未断过。有时我端着一盆饭,一边吃,一边看信,看着看着,天就亮了。母亲所写的每一个字都在燃烧。正是那些正在燃烧的字迹,照亮了她那张缥缈不真的脸。她那忧郁、痛苦的形象,终于穿过时间的铁幕,具体而真切地呈现在我面前。我知道哪里是她的脸,哪里是她的身,哪里是她的手,哪里是她的呼吸。哪里是她默默看着我的慈祥而哀矜的目光。”
孙中伦在本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不要做一个激烈的人。”她告诉你。“做一个娘娘腔的人吗?”你不以为然。“要做一个谦和有礼的人,但也要有底线。我希望看到你长袖善舞,同时,又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与精神世界。”她说。你不喜欢她突然严肃的样子,这让你觉得自己已经不再是个孩子。在学校里,你收到她给你手写的信,信里她补充了自己的观点,恨不得告诉你世界上所有的道理。她说,“我还希望你做一个有爱的人,如果谦和是你的外表,方正是你的精神,爱应当是你的内心。”
《望春风》里的我一直在思念、怨恨、寻觅自己离家的母亲,最终未能见她最后一面。在母亲的遗物中,我阅读母亲留给自己的一封封信件,仿佛跨越了时间和生死,与母亲亲密交谈;《回来》里的孙中伦经历了母亲的离开,同样跨越了时间和生死,与母亲交谈,给M写信,并完成漫长的告别。
《望春风》里的我的“回来”,是离开儒里赵村去讨生活和寻找母亲,最终又摸着对于生命之根的幻觉和记忆回来。看着家乡在俯仰之间蒿藜遍地,劫灰满目,畅想着这里重新人烟凑集,所有活着和死去的人都将重返时间的怀抱,各安其分,而“我的母亲会突然出现在明媚的春光里,沿着风渠岸边的千年古道,远远地向我走来。”
《回来》里的孙中伦的“回来”,是为着出走。他被贴上的标签是“休学、流浪、打工、寻路中国”,倒不如说他在做时间的叙述者,在自己的和别人的记忆里、叙述里找到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某些节点。他说,“历史顺流而下,终结于此刻,而叙述却溯洄从之,从此刻出发”。你们不再与我、与时间同行,但一直存在于我的记忆和叙述里。
也许这两本书并没有什么共通或相似之处,纯属我生拉硬拽,那也是我的记忆作祟。跟着孙中伦行走在东莞,大理,定西,北京,成都,长江边的时候,我总是会想起儒里赵村的那个男孩。他们心中都装着对母亲深深的爱与思念,叙述了时间赠予他们的失而复得,以及继续行走下去的使命。
对于本书中出现的角色,我想我和“表哥”57产生了共鸣。不仅是因为我也喜欢手表——这种人类体验时间的方式。我也认同他说的,“时间是一种必然性,是你无法抗衡的”,但是“时间不会改变一些东西”。当然,我不会像他一样热衷于买表,原因是太穷而且太念旧。想想我手上仅有的这块表,已经从高一暑假戴到大学毕业了,哈哈哈。
跟作者相比,作为读者的我与他除了年纪相仿,其他都相距甚远。但无论如何,希望我们都努力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并且有能力去探索生命的极限。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