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考,快与慢》_读后感_1100字
(2020-02-20 09:01:15) 读后感 -
《思考,快与慢》_读后感1100字
《思考快与慢》,可以作为本年度读得最久的书,不过也是最有启发性的一本。同样始于audible,终于微信读书语言理解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书里有很多数学计算的例子,较真派表示一定得亲手算一通才能翻页。于是一边读一边算,烧脑好几个月把这本书断断续续啃下来。总结和思考如下:
1. 系统一和系统二。大脑里代表直觉和快速思考的系统一和代表深思熟虑慢思考的系统二在共同支配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系统一自动运行,耗能少,是固有环境和过往练习下迅速做出的判断和选择。系统二则需要付出努力,大脑额外做功,利用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来核实并纠正系统一。(并不是说系统一不好,事实上我们大部分时间都需要受系统一的支配,只是通过系统一当机立断做出很多正确的决策的同时也会犯不少错误)
2. 偏见与傲慢。第一次看到琳达问题和史蒂夫是图书管理员的例子便直接掉到坑里。我们的大脑太容易受代表性影响而忽略先验概率。一个纠正偏见预测的方法是:先根据大数法则确定基础概率,再将直觉性预测和证据进行关联匹配,最后根据关联度比如0.3,从基础概率上移动差值的30%. 此外,我们的大脑非常擅长构建故事,根据有限的信息我们很容易脑补出符合我们自己逻辑的闭环,并坚定不移地相信之。避免这种过度自信的方法就是努力养成采纳外部意见后再做决策的习惯。尤其是乐观型人格如我自己,更容易有乐观偏见,栽在傲慢的大坑里。
3. 选择与风险。这一部分就是诺贝尔奖主要奖励作者的核心贡献。面对风险,我们不是传统经济学里假设的理性的经济人,而是被前景理论解释的在不同风险和收益下有不同偏好的个体。简单来说,就是预期收益时表现为风险厌恶,预期损失时变为风险偏好。以及,心里价值和效用变化为非线性S型曲线,同时也体现着损失规避,损失厌恶系数在1.5-2.5之间。这个理论可以继续引申到心理账户和评估结果逆转,因此不仅应用于经济学,更是体现在心理学影响着许多领域的重要决策。
4. 两个自我。这也是非常有趣的一部分,关于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的几个实验都很精彩。冰水实验刺痛实验都证明了peak-end rule和duration neglect两个结论,过程往往没有那么重要,决定体验效用的是峰值和结尾。我们对生命的体验和做的决策也都是基于记忆自我而非经验自我,对于整个人生,我们更在意高光时刻和结局而非过程,总是拿片段代替总体,然而这并不能代表我们的经验自我实际体验到的真正幸福。但人们就是这样不理性,自欺欺人地评估着自己的幸福水平。
所以你看,这真的是一个荒唐可笑的事实,我们的大脑有着天生的缺陷,我们思维非常容易被误导。有趣的是,很多虚假的判断还反过来真实地影响着我们对生命的感受Fight against human nature是不容易的,这本书值得经常回来翻看,希望能不断提醒自己,意识到自己思考和决策过程的非理性,更好地做出重要选择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