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觉之门》读后感_1500字
(2019-09-05 10:08:10) 读后感 -
《知觉之门》读后感1500字
有一天,我对我的朋友说,“我平生最大的愿望,是希望能够死在幻觉里”。
这不是胡说八道,也不是无病呻吟,幻象对人如此具有吸引力,以致于无数科幻奇想都与幻象有关,其中之一,就包括了阿道司·赫胥黎的作品。
一本叫《美丽新世界》的小说让他名声大噪,甚至超越了反乌托邦小说的另外两篇《1984》和《我们》,成为了智能时代最有力的预言。他创造了一个人人都能通过幻象去享乐的“文明社会”,尽管那“社会”让人读起来触目惊心,但当局者却沉浸在其中。
他是一个幻象制造者,也是一个幻象沉浸者,他平生最大的愿望,也是希望能够死在幻觉里。
这一切都源于一种叫“麦司卡林”的致幻类药物。
这种药物从一种叫佩奥特掌的仙人掌中提取,在墨西哥和西南美洲的印第安民众间广泛使用。赫胥黎在药理学家研究“麦司卡林”的过程中主动请缨当小白鼠,于是在一个明亮的早晨,他饮下了半杯溶解了0.4克的麦司卡林水……
随后,他把服用麦司卡林的过程以及之后的体验和感受记录了下来,写成了这本“嗑药笔记”——《知觉之门》。
服用致幻剂之后会出现怎样的症状?这大概是所有人最关心的话题。赫胥黎用最简短的话告诉读者:
1、人们开始明显地感知到色彩的变化。麦司卡林使人对色彩的敏感度达到了极高的级别,视觉印象大大增强,以致于人们能够辨别出平常无法区分的色差。
2、人们对空间的兴趣开始减退,对时间的兴趣几乎为零,在智力并未受损的情况下感知力明显提升,但意志力每况愈下。
3、麦司卡林对人们的记忆力和清晰思考的能力影响很小,服用过后几乎没有降低。
在记录了麦司卡林的影响后,作者开启了“掉书袋”模式,由于视觉和感知力的提升,对艺术以及哲学的思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者也在他的笔下表达了对艺术家、精神分裂症患者思维的感受:
“绝大多数的麦司卡林服药者所体验到的,仅仅是精神分裂者所感受的天堂的那一面。”
赫胥黎说,精神分裂症患者就像持续处于麦司卡林影响下的人,他们没有办法看到完整的现实。而同样,艺术家们别具一格的眼光与感知能力也与其相似,他们正常情况下对色彩、对形状的敏感度恰恰是普通人在服药过后才能感受到的。
体验过药物作用的赫胥黎深深沉浸在其中,以致于联想到了宗教以及哲学。在他的感受中,人人都在寻求一种“他世界”,狂热的宗教与伟大的艺术都源于此,就像人们口中所说的“天堂”。哲人、艺术家甚或精神分裂者因其感官体验与常人不同而时常能感受到“他世界”,而普通人却只能在幻觉中窥之一二。
这能够佐证为什么想要沉迷于幻觉中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现代社会。赫胥黎说,“现如今,我们在酒精和烟草上的花费,比用在教育上的还要多。这一点并不令人惊奇,因为挣脱自我和环境束缚的渴望,几乎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几乎存在于每分每秒。”
意大利有一句谚语,可以简单概括为“床笫是穷人的歌剧院”,同样,酒是波斯人的印象派艺术,性是印度人的“宋画”。人们吸毒、嗜酒与纵欲而获得的迷醉体验本质上与所有幻象一样具有“他世界”的特征。
所以,从“此世界”到“他世界”,是一段多么具有诱惑力的旅程!
我曾经问服用过迷幻蘑菇的朋友,“吃完之后有着怎样的感受”?他无法用语言去形容,只是说,“有生之年,一定要再吃一次”。
与吸烟不同,与喝酒也不同,麦司卡林几乎不具有成瘾性,但它所带来的却是前所未有的感官体验。这次的经历让赫胥黎永生难忘,以致于他成了一名“幻象沉浸者”。
临死之前,赫胥黎忍受着巨大的病痛,在纸上努力给妻子留下了最后的遗言,这遗言只有一句话:
“LSD,100毫克,肌肉注射!”
公众号:壹本笔记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