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的本质:伯南克四讲美联储(中英双语版)》读后感_2400字
(2019-08-05 17:04:25) 读后感 -
《金融的本质:伯南克四讲美联储(中英双语版)》读后感2400字
本书作者伯南克,美国经济学家,2006年至2014年任美联储主席,他接的是任了18年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的位置。格林斯潘任职期间,美国保持了长期的经济增长和低通胀、低失业率,那段时间被称之为美国经济的“大缓和”时期,格林斯潘卸任后的2007年,金融危机突然爆发,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伯南克就是那个拯救了美国甚至拯救了世界的人。作为金融危机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以及前美联储第一人,伯南克的书真正为我们揭开了美联储的神秘面纱,同时,也真正地带着我们透过现象,看清了金融危机的本质,这的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关于本书的具体内容,我已经在阅读过程中作了总结,也汇总形成了一篇书评,在这里,重点是结合近期的阅读,讨论三个问题。
一、美联储是像某些言论所说由私人所掌控的吗?
这个问题很重要。作为世界货币——美元的发行央行,如果美联储是由私人所掌控的,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个世界的金融霸权就是掌握在一小撮人手中的,那么事实真的像某些言论(如《货币战争》)所讲的那样么?
从形式上讲,美联储由位于华盛顿特区的联邦储备委员会和12家分布美国主要城市的地区性联邦储备银行组成,并且美联储不受美国财政部、美国国会或其他行政部门控制,拥有独立决策能力。有人据此就将美联储划入私人部门行列,这完全是一种片面的解读。
美联储的主要工作职责包括发行美元、制定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和充当最后贷款人等,在发行美元方面,主要靠美联储购买美国国债实现,受美国财政部所控制;在制定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制定由12名委员投票决定,包括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的7名理事会成员,纽约联邦储备行行长,以及4名轮值联邦储备行长,总统及参议院的影响力明显要高于私人性质的联邦储备行长;在金融监管和充当最后贷款人方面,同样是需要相关法案的授权才可实施。综上所言,从美联储的主要职责来看,其明显受限于美国相关部门。
美联储通过购买美国国债或其它政府支持债券,或者是向金融机构提供短期贷款等方式获取收益,同时,美联储要为金融机构的储备金账户余额支付利息,获取的收益与支付的利息之间的差额(通常为正)就是美联储的利润,而美联储每年利润的94%须上缴给美国财政部,这就决定美联储必将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机构。
由于美国民主制度的存在,为了避免执政党图谋选票,以牺牲美国长期利益的方式取悦选民,美联储采用了相对独立的运行机制,这一点可以说是西方民主政治的特色之一,但却并不意味着美联储完全不受公共部门控制,那种将美联储视为私人部门的观点是不准确的。
二、真的能准确地预测到金融危机的发生吗?
这里讲的主要是2007年的金融危机,在危机发生后,很多人跳了出来,说我早就预测到了这次金融危机的发生,事实真是如此吗?
其实不然,很多人所谓有预测,其实只是看到危机中很小的一部分,并不是真正提前看透了危机的全貌。以伯南克本人为例,在金融危机发生前,他以及他在美联储的许多同事其实已经看到了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存在,也预感到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裂会带来经济的动荡,认识到危机可能发生以及可能给经济带来的冲击程度,他们基于2001年前后美国互联网市场泡沫经验,认为美联储有着充分应对的信心。这就是很多人宣称自己预测到金融危机的理论逻辑基础,但是这个逻辑是不完整的。
此次金融危机发生的真正逻辑是:房地产价格下跌带来的贷款违约损失,其实不足于造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关键是金融体系漏洞的存在和金融衍生品的泛滥,带来金融恐慌的不断传染,从银行、其他金融机构、货币市场基金、商业票据市场等都出现了流动性短缺,从而导致大量金融机构甚至是全球性的金融机构的倒闭或资产状况恶化,最终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这一逻辑,即使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也是经历了很多时间才理清楚的,更不要说是在金融危机发生前,能有几个人能真正看清楚了。所以,可以得到一结论,很多时候,金融危机难以被真正预测。
三、美联储的量化宽松难道不是在放水吗?
说起量化宽松,插一个小故事,当年我毕业时,在某一面试场合,被面试官问到:“什么是量化宽松?”作为一名专业金融学本科生的我,具体毫无概念,只能胡搅一通,如今想来,甚是羞愧,更是倍觉读书的重要。那么,到底什么是量化宽松呢?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用简单通俗的话来讲,其实就是印钞票、放水。
但是,在本书中,作者伯南克的观点是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并没有增加货币的供应量,换句话讲,就是所谓的印钞票或者放水的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这是整本书下来,我最觉得需要进一步研究讨论的观点了。
按照伯南克的说法,量化宽松政策确实是做大了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根据我搜集的资料判断,大约是从8000亿美元暴涨到4.5万亿美元,接受6倍。但是从增长的负债部分看,代表货币供应量的“流通中的美联储票据”部分基本保持不变,主要增加的是“准备金余额”,既金融机构在美联储的准备金,据此,伯南克断言,量化宽松政策没有增加货币供应量,不是在放水。
这个观点我自然是不认同的。金融机构,准确点讲是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准备金是制约银行贷款业务开展的最重要因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余额的增长,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其贷款业务的大量增长,这具有成倍的放大效应。而银行贷款业务的增长,带来的必然就是市场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所以,伯南克先生估计是在故意玩弄概念吧?要验证这一点也不难,看看金融危机后美国主要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是不是也在变大就知道的,这方面的工作我暂时还未去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帮帮忙。结论应该就是,量化宽松就是在放水!
(备注:近期,读书状态不大好,本书的书评也是拖了两个多星期,希望自己能尽快回复状态,重新进入书籍的海洋畅游,同时,期待再次与好书相遇。)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