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乌托邦三部曲:《1984》+《我们》+《美丽新世界》》读后感_900字
(2019-09-09 10:12:09) 读后感 -
《反乌托邦三部曲:《1984》+《我们》+《美丽新世界》》读后感900字
反乌托邦三部曲我是先看了《美丽新世界》,之后看了《1984》,最后看了《我们》,而这三本书的写作时间,按前后顺序应该先是1921年的《我们》,1931年的《美丽新世界》,1948年的《1984》,为什么我要把这三本书的写作时间列出来呢?我认为这三本书的写作时间很有意义,《美丽新世界》其实可以看出有受到《我们》的影响,而《1984》因为所处时代的特殊,和前两本构成了一种对立面上的极权主义。所以这三本书虽然都是对极权主义的批判,但是《我们》和《美丽新世界》可以看成一类,《1984》则应看成另一类。看完《我们》和《美丽新世界》我居然是有些羡慕的,其实思想的自由,很多时候就是痛苦的根源,所以我觉得《我们》里的大恩主说的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现在所追求的幸福,或者说天堂,不就是没有喜怒哀乐,没有仇恨痛苦等等情绪的极乐吗?换个角度来说,生活在《我们》和《美丽新世界》里的人,是幸福的,而那些想要反抗的人,正是因为有欲望,所以不满足于他们没有思想的幸福,但幸福可能就是意味着没有思想。我们知道有美才有丑,当没有欲望,自然也就没有想要追求欲望实现的心,难道这不是一种幸福吗?很多时候,大多数人并不在乎自己是不是自由或者是不是被领导着,人们在乎的是在现实生活里不得不面临的痛苦。我想,如果现在有一个政权,能让每一个人都安居乐业,很多人都会选择服从这个政权,毕竟,看似自由的我们,不是也一样被领导着吗?那换一种可以幸福的方式,交出自己痛苦的思想,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吧?当然,这种假设目前来看,要完全实现还需要一些时日,那么当下的我们,在没有获取完全的幸福之前,保有痛苦也是一种必须经受的修炼。我认为,《我们》里勾勒的数字世界实现的可能性不一定很大,因为这种过于刻板的生活和现在社会娱乐至死的方向不一致,《1984》里那种黑暗的压制实现的可能性也基本没有,因为相对于痛苦,肯定幸福对人类的吸引力更大,而《美丽新世界》勾勒的社会我倒觉得可能很快就可以实现了呢,因为这个世界需要的是科技的发展做坚强的后盾,而科技正在朝着这个方向迅猛发展着。说实话,我真的很佩服赫胥黎,在1931年就能勾勒一个和现在社会发展那么接近的社会,他在我看来,不仅是一个作家,更像是一个预言家。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