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翰·克里斯托夫(全集)》读后感_1300字
(2019-10-09 11:04:18) 读后感 -
《约翰·克里斯托夫(全集)》读后感1300字
小说讲述了克里斯托夫的一生,一个人奋斗的记录,生命中出现的各种遭遇和对社会中矛盾冲突的对抗。
克里斯朵夫的童年:出生于德国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父亲是小提琴师,母亲在有钱人家当厨师(仆人?)。有个很疼他的爷爷,也是他音乐的启蒙老师。父亲见他有音乐天赋,便教他学钢琴,但并不是出于好心培养,而是希望他可以早点儿赚钱,帮忙养家。7岁多举行了音乐会,父亲骗大家他才5岁,目的是打造成一个天才儿童音乐家,收到贵族和皇室的喜爱,得到很多的礼物,从此父亲便不再打骂他了。
青年时期:十几岁为了解决家庭困境,去当
钢琴家庭教师。喜欢上自己的学生,也是自己的初恋,但最终被拒绝,令这位少年很伤心。父亲也因为酗酒,回家打骂妈妈和弟弟们,饮酒的花销也很大,引起克里斯托夫的不满。克里斯托夫为了家里的生计,去了父亲的乐队,为了不让父亲乱花钱,小小年纪鼓起勇气去找经理谈判,把父亲的工资一并给他,由他带回家交给母亲。后来父亲酗酒掉入水沟淹死了,家人才算逃脱厄运。父亲过世,全家搬家,克里斯托夫又经历了几段感情,都没有结果。想过酗酒解决烦恼,经过舅舅的劝解,回归正轨。因为受到贵族的赏识,成为一名小小音乐家,但是他不喜欢当时德国的艺术氛围,常常抨击其他的音乐作品,变得没朋友。又因为打抱不平,帮着村民和战士打架,打死一个军官,来不及回家看望母亲,就逃亡到了法国。
中年时期:流亡法国,身处异乡,举步维艰。面对生活上的种种困难,不得不为了生计放下面子,做家庭教师,也处处遭人白眼和嘲讽。找昔日“好友”音乐评论家帮忙介绍工作,也遭到冷漠对待,后来因为克里斯托夫的才华,这位“朋友”又来抱大腿,借着克里斯托夫的名气,长自己威风。 后来遇到奥利维成为好友,一起生活了一段时期。书中也详细讲述了奥利维的姐姐的一生,和克里斯托夫的相遇和离别。苦尽甘来,克里斯托夫的音乐受到大家欢迎,在整个欧洲都小有成就。他正准备回德国探望母亲,母亲却年老体弱,没有等到克里斯托夫就过世了。之后克里斯托夫又有几段感情,也都因为各种意外和影响,没有好的结局。
老年时期:因为打死一名警察又不得已逃亡瑞士,在一个小山村隐居十年。最后因为音乐上的成就,得到了认可和赞誉,最终安详的走完自己之后的人生道路。
整部小说讲述了克里斯托夫的一生,从无知少年到享誉欧洲的大音乐家的心酸历程。在与当时社会的冲突中不断的提升自己,走出阴暗,走向成熟的过程。小说中介绍了很多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很多音乐背景,都反映出作者对社会和艺术界的独到见解。
作者罗曼罗兰,法国著名作家、音乐评论家。《约》于1904-1912年出版,1915年因为这部小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作者的另外三部英雄传记也是传记文学中的典范,分别是《贝多芬传》(1903年)、《米开朗基罗传》(1906年)、《托尔斯泰传》(1911年)。
一个月的时间听完了这本鸿篇巨著,听书过程中没有做笔记记录想法,只是粗略的听了一遍。以上是对这本书故事情节的流水账式记录,以供以后自己翻阅。以后还需要找部分段落精读,对文中个别人物和事件进行具体分析。据书友推荐,傅雷的版本是最好的译本,一定要拜读一下。
PS:部分作者简介等内容来源于维基百科,没有做特别的标注,见谅。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