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苏菲的世界》_读后感_3000字

(2020-01-03 23:24:27) 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_读后感3000字

苏菲的世界

乔斯坦·贾德

◆ 第2章 魔术师的礼帽

>> 当我们成长时,不仅习惯了有地心引力这回事,同时也很快地习惯了世上的一切。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似乎失去了对这世界的好奇心。也正因此,我们丧失了某种极为重要的能力(这也是一种哲学家们想要使人们恢复的能力)。因为,在我们内心的某处,有某个声音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很庞大的、神秘的存在。这是我们在学会从事这样的思考前都曾经有过的体验。

◆ 第3章 神话

>> ……善与恶之间脆弱的平衡……

◆ 第4章 自然派哲学家

>> 帕梅尼德斯的时代另有一位哲学家叫做赫拉克里特斯(约公元前五四〇~公元前四八〇年)。当时他从以弗所来到小亚细亚。他认为恒常变化(或流动)事实上正是大自然的最基本特征。我们也许可以说,赫拉克里特斯对于自己眼见的事物要比帕梅尼德斯更有信心。 赫拉克里特斯说:“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变化、移动,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因此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条河流中涉水两次”。当我第二次涉水时,无论是我还是河流都已经与从前不同了。赫拉克里特斯指出,世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如果我们从未生病,就不会知道健康的滋味。如果我们从未尝过饥饿的痛苦,我们在饱足时就不会感到愉悦。如果世上从未有过战争,我们就不会珍惜和平。如果没有冬天,春天也不会来临。

>> 赫拉克里特斯在大自然不断地变迁与对比的现象中看出了一个“一致性”。他认为这就是万物之源,他称之为“上帝”或“理性”。

>> 帕梅尼德斯从理性的角度认为没有一件事物会改变

>> 恩培窦可里斯相信,整体来说,大自然是由四种元素所组成的,他称之为四个“根”。这四个根就是土、气、火与水。

>> 人体的每个细胞都带有决定所有其他细胞构造方式的蓝图,因此在每一个细胞中,都含有“各物的一部分”;整体存在于每一个微小的部分中。

>> 安纳萨哥拉斯称呼这些含有“各物的一部分”的“小粒子”为“种子”。

>> 安纳萨哥拉斯也认为“秩序”是一种力量,可以创造动物与人、花与树等。他称这个力量为“心灵”或“睿智”。

◆ 第5章 德谟克里特斯

>> 德谟克里特斯并不相信有任何“力量”或“灵魂”介入大自然的变化过程。他认为世间唯一存在的东西就只有原子与虚空。由于只相信物质的东西,因此我们称他为唯物论者。

◆ 第6章

>> 赫拉克里特斯相信,在事物的秩序中,好与坏、善与恶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好坏善恶两极之间没有不停的交互作用,则世界将不再存在。

>> 恩培窦可里斯认为自然界有两种力量。他称之为“爱”与“恨”。爱使得事物聚合,而恨则使他们分散。

>> 位哲学家也不认为我们在自然界中所看到的每一件事物都是由某一种基本物质——如水——变成的。他的名字叫安纳萨哥拉斯(公元前五〇〇~公元前四二八年)。他也不相信土、气、火、水就能够变成血液与骨头。 安纳萨哥拉斯主张大自然是由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组成,而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部分。然而,即使是在最小的部分中也有其他每种事物的成分存在。他认为,如果皮肤与骨头不是由其他东西变成,则我们喝的牛奶与吃的食物中也必定有皮肤与骨头的成分。

>> 宿命论的意思就是相信所有发生的事都是命中注定的。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思想遍布全世界,不仅古人这样想,现代人也一样。

>> 安纳萨哥拉斯之所以引起我们的兴趣,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是我们所知第一个住在雅典的哲学家。他生长于小亚细亚,但在四十岁时迁居雅典。他后来被责为无神论者,因此最后被迫离开雅典。他还说过,太阳不是一个神,而是一块红热的石头

◆ 第8章 雅典的哲学

>> 苏格拉底也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 教师和哲学家的不同之处在于老师自认为懂得很多,并且强迫我们吸收。哲学家则是与学生一起寻求答案。”

◆ 第9章 柏拉图

>> 柏拉图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他称这个实在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这种独树一格的观点我们称之为“柏拉图的理型论”。

◆ 第11章 亚里士多德

>> 柏拉图运用他的理性,而亚里士多德则同时也运用他的感官。

>> 柏拉图是一位诗人与神话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文章则朴实精确,一如百科全书。

>> 亚里士多德并不赞成柏拉图主张“鸡”的理型比鸡先有的说法。亚里士多德所称的鸡的“形式”存在于每一只鸡的身上,成为鸡之所以为鸡的特色,例如:鸡会生蛋。因此真正的鸡和鸡的“形式”就像身体与灵魂一般是不可分割的。

>> 柏拉图认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一切事物纯粹只是更高层次的概念世界(以及灵魂)中那些事物的影子。亚里士多德的主张正好相反。他认为,人类灵魂中存在的事物纯粹只是自然事物的影子。因此自然就是真实的世界。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柏拉图是陷入了一个神话世界的图像中不能自拔,在这个世界中人类的想象与真实世界混淆不清。

>> 亚里士多德指出,我们对于自己感官未曾经验过的事物就不可能有意识。柏拉图则会说:不先存在于理型世界中的事物就不可能出现在自然界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如此的主张会使“事物的数目倍增”。

>> 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所拥有的每一种想法与意念都是透过我们看到、听到的事物而进入我们的意识。

>> 我们的感官经验到各种事物之前,我们的理性是完全真空的。因此人并没有天生的“观念”。 一件事物的形式乃是它的特征

>> “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

>> 亚里士多德相信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可能实现或达成某一个特定的“形式”。

>> 一件事物的“形式”不但说明了这件事物的潜能,也说明了它的极限。

>> 亚里士多德认为,快乐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是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另一种则是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

◆ 第12章 希腊文化

>> 良知是

>> 人们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我个人的看法是:每一个人天生都具备这种能力。换句话说,良知是与生俱来的。苏格拉底应该也会持同样的看法。不过良心对人的影响因人而异。在这方面我们可以说诡辩学派的主张不无道理。

>> 伊比鸠鲁以他所谓的“四种药草”来总结他的哲学: “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 对于希腊人而言,伊比鸠鲁将哲学与医学相提并论的做法并不新鲜。他的主旨是:人应该拥有一个“哲学的药柜”,储存以上四种药方。 与斯多葛学派截然不同的是,伊比鸠鲁学派对于政治或团体生活并不感兴趣。伊比鸠鲁劝人要“离群索居”。

◆ 第14章 两种文化

>>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不能汲取三千年历史经验的人没有未来可言

◆ 第15章 中世纪

>> 古罗马帝国却逐渐分裂成三种不同的文化。其中在西欧的是拉丁式的基督文化,以罗马为首都。在东欧则是希腊式的基督文化,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君士坦丁堡后来又改为希腊名‘拜占庭’。因此我们现在一般都将欧洲的中世纪文化分成‘拜占庭的中世纪’与‘罗马天主教的中世纪’。除此之外,北非与中东地区过去也曾是罗马帝国的一部分。这个地区在中世纪期间发展成为讲阿拉伯语的伊斯兰教文化。

◆ 第16章 文艺复兴

>> 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地来到世上一般。”

>> 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是完全好或完全坏的。善恶乃是人类历史中不时交织在一起的两股线。

◆ 第17章 巴洛克时期

>> 人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利有弊。善恶好坏就像一股黑线与一股白线相互交织,有时甚至紧密得无法分开。

>> 巴洛克’这个名词原来的意思是‘形状不规则的珍珠’。这是巴洛克艺术的典型特征。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