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围城》_精选读后感_1800字

(2020-02-17 02:31:12) 读后感

《围城》_精选读后感1800字

19/11/19

读完此书:

*《围城》此书一直在我计划要读的书单里,在读完杨绛的《我们仨》之后,以及曾听过的那句“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对钱老先生尤其好奇,从杨绛的书里了解钱钟书的生活,但只有读完他的作品后,才真正感受到他的才华。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正如这著名的开头所言,这本书以婚姻和职业展现了钱老先生文笔的细腻,小说讲的故事也不过主人公方鸿渐从海外归国,恋爱不圆满,求职途中,以及步入婚姻短短几年的光阴,却好像写完了方鸿渐一辈子。

*关于爱情

唐晓芙应该是方鸿渐真正喜欢过却未能得到的,就如心口的朱砂痣。孙柔嘉与方鸿渐,或许最开始一个真的是千方百计,一个不过是顺水推舟,可在后来琐碎的婚姻生活里,总觉得方鸿渐爱的多一些。

看赵辛楣和方鸿渐失恋后的表现,以为方鸿渐是难以放下的人,后来汪太太出现的时候,我才明白赵辛楣原来一直不动声色的记挂着苏文纨,毕竟是他喜欢了十几年的人啊!

方鸿渐与赵辛楣,从最开始的假情敌,到后来的真兄弟,赵辛楣的性情,为人做事风格,以及社会地位,都是不可多得,堪称完美的人。

*关于职业

从一行人去求职的路上,便展现出各人性格,在大学任教的时期,高松年,陆子潇,韩学愈,汪处厚等人的个性更是鲜明,“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后来方鸿渐逐渐明白他大家庭里的家长里短和职业中的针锋相对何其相似,人却始终生活在围城之中。

*“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她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文章到此结束,却让人意犹未尽,没有最终的结果,可围城二字也足以交代。

*附录中有杨绛写的钱钟书与围城,应该是对读者提出“钱钟书是方鸿渐”这类问题的回答,主人公是虚构的,但人生的部分经历还是被写进了书里。突然想到故事里的人物又何尝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无数人的缩影呢。

此书作者: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钱”。

代表作品:《围城》《管锥编》《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

来自书中:

*我们常把自己的写作冲动误认为自己的写作才能,自以为要写就意味着会写。

*事情没有做成的人老有这类根据不充分的信念;我们对采摘不到的葡萄,不但想象它酸,也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地甜。

*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他所说的“让她三分”,不是“三分流水七分尘”的“三分”,而是“天下只有三分月色”的“三分”。

*像咱们这种旅行,最试验得出一个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作朋友——且慢,你听我说——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应该先同旅行一个月,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还没有吵嘴翻脸,还要维持原来的婚约,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

*不幸的是,科学家跟科学大不相同,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

*天生人是教他们孤独的,一个个该各归各,老死不相往来。身体里容不下的东西,或消化,或排泄,是个人的事;为什么心里容不下的情感,要找同伴来分摊?聚在一起,动不动自己冒犯人,或者人开罪自己,好像一只只刺猬,只好保持着彼此间的距离,要亲密团结,不是你刺痛我的肉,就是我擦破你的皮。

*年龄是个自然历程里不能超越的事实,就像饮食男女,像死亡。有时,这种年辈意识比阶级意识更鲜明。随你政见、学说或趣味如何相同,年辈的老少总替你隐隐分了界限,仿佛磁器上的裂纹,平时一点没有什么,一旦受着震动,这条裂纹先扩大成裂缝。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可见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资本了。

*睡眠这东西脾气怪得很,不要它,它偏会来,请它,哄它,千方百计勾引它,它拿身分躲得影子都不见。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