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科的故事:在游泳池》读后感_1200字
(2019-09-12 09:15:11) 读后感 -
《精神科的故事:在游泳池》读后感1200字
你也是蘑菇么?
如果说《解忧杂货店》是穿越时空的治愈,那这本就是当下生活的打破。书中,一个肥嘟嘟的任性中年油腻男和五个形色各异的神经官能症来访者,不按常理的出牌方式完全超过了我们对心理治疗的预设。
这里,既没有行为疗法的科技炫酷,也没有精神分析的催眠奇幻,有的,只是和来访者一起经历,甚至,一起疯癫,最后,一起成长。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不知道是笑话还是真实的案例:有一个精神病人,以为自己是一只蘑菇,于是他每天都撑着一把伞蹲在房间的墙角里,不吃也不喝,像一只真正的蘑菇一样。
心理医生想了一个办法。有一天,心理医生也撑了一把伞,蹲坐在了病人的旁边,病人很奇怪的问:你是谁呀?医生回答:我也是一只蘑菇呀。病人点点头,继续做他的蘑菇。
过了一会儿,医生站了起来,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病人就问他:你不是蘑菇么,怎么可以走来走去?
医生回答说:蘑菇当然可以走来走去啦!病人觉得有道理,于是也站起来走走。
又过了一会儿,医生拿出了一个汉堡开始吃,病人又问:你不是蘑菇么,怎么可以吃东西?医生理直气壮地回答:蘑菇当然也可以吃东西啦。病人觉得很对,于是也开始吃东西。
……
几个星期以后,这个病人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虽然,他还是觉得自己是一只蘑菇。
我自己就是执念很深的人,所以深知改变的不易。就像用惯了右手吃饭的人,很难改成左手吃饭,心理定式一旦形成,就是顽强地如同长定型的树,强力改变,很可能的结果就是枝折树亡。
对于改变,禅宗有顿悟和渐修之说,顿悟这事吧是个技术活儿,对我辈来说,难度系数有点高,,,掌心化雪般慢慢改变,才不失为一条普遍能行的道路。哦,对了,禅宗祖师还说,理可顿悟,事须渐除。。。
尹良部医生和小孩抢玩具,半夜翻墙去游泳馆,他的任性率真与来访者的压抑伪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当下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面临一个选择,究竟是做自己希望自己呢?还是变成一个被社会希望的自己?也即是应该坚守“个性化”,还是完成“社会化”?
这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无异于是人与社会的永恒悖论:个性化太过,结果可能就是与社会脱节,工作和生活都会出问题。但社会化太过,又会觉得失去了自己,心理会出问题。于是,我们都在或者个性或者共性中挣扎生存,神经症,便是挣扎失败的产品。。。
一口气看完这书,看完后最大的困惑就是,这个伊良部,究竟是深谙人性洞悉治疗的名医,还是单纯无意识误打误撞的庸医?
某次和心理咨询师朋友周医生聊起此书,她听了我的困惑后不以为然的说了一句,有没有意识,有什么重要的?重要的是好了就好了啊!
起初,我并不是特别认同,我所说的有意识,不是因为执着,而是因为那样就是可重复的。可仔细想想,我觉得太有道理了,因为,心理治疗,根本没有重复的样本可言,因为每一个人是不一样的,唯一共同的特点,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用对方接受的方式,一起成长,外来的力量,只会打碎,只有充分调动对方内在的力量,才是真正的打破。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