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_6000字

(2019-10-07 07:14:59) 读后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6000字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批判之随笔(二)

说到理论与实践,稍稍再引申一下。在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刘大悲翻译的那版《表象和意志》,开篇就是叔本华的一句话“想一个自己从未深入思考的问题是危险的,我们读书是别人替我们思考,我们不过是在重复作者的精神过程而已,所以一个人如果整日读书,他将逐渐失去思考能力”。关于读书问题,一些半吊子的不学无术之人,很可能在现实社会之中通过一些个人的“聪明才智”求得了一官半职或是获得了还不错的钱财,而想当然的以为自己在思想层次上也伴随着自己的社会地位也拔高了起来,于是就堂而皇之使用起《孟子》里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甚而有之大谈什么读书无用论,诸如马云之流(后被王健林评价为自己不读书也就罢了,还编出一套理论论证读书没用)。而对于叔本华的这句话,很多人可能一下子还没反应过来,直到领会了他的反理性立场才明白,但我仍然坚持一开始对他这个想法的批判态度,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思想,既要有主动的行为和形式,也不能够缺乏材料,更需要他人给予我们更多地思维方式的冲击,所谓的“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对也不对,尽信书导致盲从和迂腐,可是我们要注意,就算是盲“从”,也至少有“从”的对象,而如果无书,意味着没有知识本身,我们将连盲从的对象都失去,如何是好?话说回来,我们要有独立思想,前提是你要思想,而你要思想,首先得知道为什么思,思是什么,怎么去思,这不是凭空就可以想出来的,我们需要外力的帮助,正所谓先入乎其中,才可出乎其外,再能出乎其上,你一直在外面,就仅仅只是在外面而已,一无所有。

我在看叔本华的《四重根》以及这本《表象和意志》的时候,就看见其大量引用了历史上哲学、文学著作,包括欧几里得几何以及自然科学的论断,他是看了书之后,再进行的批判,却反过来告诉世人,少读些书,在这一点上,我严重怀疑他的人品,你自己看了书,洞明世事了,却让别人永远当傻瓜?

我的态度是,是否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并不在于你读书的多寡,而在于你的读书的态度(读书观),你如果是批判性的读书,那么不管读多少书,你还是会批判,而反之,即便你一本书不读,也是一个人云亦云的人。

说完理论,再说说实践,具体的实践方式有很多,不一一列举,这里简单谈一谈写材料和写文章。材料,很多体制内工作的人就会知道,就是写公文,很多写材料的人,几乎就是用自己的所有工作时间在写材料,确实很辛苦,耗尽了心力,基本上大多数的材料工作者,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由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写出来的材料也可以说文笔极其华丽,有排比、有比喻,字句工整,理论也是一环套一环,很能够体现出“辩证”思想-高(全局性)、大(多方位)、全(全面性),但是在我看来,始终就只是材料而已,什么都提到了,其实等于什么都没提。材料的本质是什么?无外乎是大量的素材(来自于更多的大量的材料),在固定的意识形态背景之下,用既定的程式化套路加上辞藻的堆砌形成了材料。这还算是高级的,低级的,那就只剩复制粘贴了,确实,辛苦是辛苦了,然而,也只有辛苦。当然,错不在写材料者,他们本身也是受害者。至于谁是加害者,就不加讨论了,毕竟我们谈的是叔本华,而非其他。

那文章是什么?章者,十音也,意指一段乐章,文章,就是用文字锻造出一段华丽的乐章,这就不是堆砌了,音符是堆砌不出华丽乐章的,而文章也是,它是通过文字这种外在方式,去表达写作者内心深处真正的思想,而真正的思想,首先是你自己深信不疑的,这就绝不是为了交差而写的材料。这是前提,而好的文章,需要建立在独立的具备深刻洞见的思想之上,什么是洞见?看见了洞,或者说用“洞”看见了,其实就是看见了表象背后的本质,当然,也是表象,但这称之为本质的表象较之为表象的表象不被常人所见,它藏在表象的背后,只是由于认知的维度不同,而被“洞见”,当然,这是不易的。

言归正传,叔本华不止反理性,还批判了唯物论,在他看来,唯物论坚持的从客体出发,世界的一切都是由其自身生灭变化而产生,而仅仅用客体本身去解释客体,这是荒谬的。因为不管你如何论述客体的客观存在性,它的性质和属性被你阐述的如何正确,但其实都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当你在说世界存在之时,其前提是你已经在认识它,世界的存在与否,都离不开那张最初张开的双眼以及听得见声音的双耳、健全的双手、鼻子和舌头,离开了这一切,你如何知道有世界?还谈什么存在?但是如费希特的从主体出发,客体是主体派生出来的,也就是所有的客体是“我”的心自发产生的纯粹的主观唯心论也是不正确的,因为我们不是上帝,我们不能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我们只是看见了光而已,我们能够决定的只是表象世界的形式,而无法决定它的内容。因此,叔本华的认识论出发点是基于表象,而表象的前提形式是主客相对,缺一不可,在表象的世界里,遵循的就是充足理由律(前面已经论述),请注意,充足理由律只适用于表象世界内部客体与客体之间,不适用于表象世界(客体)外,更不适用于主客之间。

二、世界是意志

构成第四类表象的对象是我们个体的自我。在自我意识的经验中,我们对这些对象得以直接认识。但是,虽然我们可以如此直接认识我们自己,我们却不把我们自己看作认识的主体,而是意欲着的主体或者意志主体。换言之,在自我意识中,我们面对着自己,却不把我们自己看作认识别的东西的东西,而是看作发出意志行为的东西。认识着的主体不可能认识到他们是认识着的主体,这是因为如果某物是被认识的,它就被认作客体。当我们认识我们自己的时候,我们所认识的自我就不是认识着的自我,而是别的什么东西;叔本华说,那是些意志。

第四类表象的充足理由律形式: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必然性-关于行为的充足理由律

叔本华是这样解释行为的:我们确切地知道,每一行为的前边都发生了一件事,称为动机。确实,我们发现,一个行为若无动机,则很难想象,那就和一具死尸没有原因地动起来一样。我们之所以这么想的理由是,动机就是原因,动机是从内部看的原因,就好比我们从外面看意志而只看见意志表现为身体一样。

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就等同于现实对象中的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从不同的途径认识的,因为动机并不是可以被认识到的表象,而叔本华又说充足理由律只适用于表象世界,叔本华就认为它构成了充足理由律的一个独特形式的根,这一次他名之为行为的充足理由律。

按照叔本华的说法,这却不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两个不同的存在:一个身体,一个意志。恰恰相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而且是不可分的。但是我们自己在各自独立的两种方式中。我们通过外在的感性直观认识我们自己,知道我们自己是些身体;我们从内在的认识我们自己,知道我们自己是些意志。于是,这种存在于作为身体的我们自己和作为意志的我们自己之间的区别,是认识论上的区别,而不是存在论上的区别。

主体把自己作为意志来认识,这和说主体就是意志是等同的,两者都是相同的“我”。可是,他将这一等同说成宇宙中终极的统一,是不可能解释的,这之所以不可能解释,乃是因为,凡是解释,必定是关于对象以及对象之间关系的解释,可这里的问题是一个对象和不是对象的一个东西之间的关系。因此,这种关系是超越于认识之外的,是无法解释的,从这里可以看见,叔本华自己明确地感觉到自己理论之中自相矛盾的地方,但为了体系的完整以及理论的顺利推演,则把认识到“意志”这件事称之为奇迹。

于是,构成叔本华哲学体系的基石也呼之欲出了,那就是“唯意志论”,其实,前面的世界是表象的观点,总体而言,还都只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再说明,也就是换了个说法,用充足理由律作为基本形式套入了康德的认识论,但本质上并没有提供太多的新内容,虽然也在对理性认识的分歧上引出了自己的反理性立场。而他的“唯意志论”,真正是彻底区别于康德哲学,因为“自在之物”之于康德,从认识上是不可知的,而叔本华却认为,那个自在之物,作为表象世界的本质的东西,不是什么物自体,而是那个被称之意志的东西,叔本华用他的意志摒弃和抽换了康德的自在之物,建立起了“唯意志论”哲学体系。

世界即表象,是认识主体观念之中的表象世界,这些表象底下实际上就是意志在起作用,它们都是意志的客观化的结果。表象世界的本质,则是意志,于是,世界也是意志。

表象世界按照其不同层次等级而构成了从矿物、植物、动物到人的不同阶段,但它们都是意志的表象,只不过有的是盲目地表象出来,有的是自觉地表象出来。

人具有最清晰的意志表象,能够说“世界是我的表象”,因为人有自我意识,能够通过自己对意志的领会来理解万物,直到最盲目的无机的机械物体的运动,从中看出意志的作用,从而认出自己的本质。万物表象与它们的意志都隔着遥远的距离,只有人的意志与他的身体表象显示出同一性,即他可以支配他的身体,身体也是意志的客观化。人由此理解到其他事物(包括自己身体中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部分)其实也是意志的客观化,从而使自己的意志不再被局限于自己个人来理解,而是被扩展为世界万物的统一本体。

所以,我们不能像机械论者那样把万物还原为最盲目最低级的无机规律,而必须倒过来,把最简单的无机物及其运动都归结到人的最高层次上所领会到的意志作用。从这一点来看,与中国的儒释道思想殊途同归,把天地人看作是遵循同一套宇宙逻辑,虽然略显牵强,但也算能够自圆其说。

所以,对世界的认知和科学知识并没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只是“从意志自身产生的”一种“辅助工具”,“认识和身体的任何器官一样,也是维系个体存在和种族存在的工具之一”,它是“命定为意志服务的,是为了达成意志的目的的”。这里,又充分表现了他的反理性主义的立场,在我看来,源自于休谟的思想。

结论就是:“我们生活存在于其中的世界,按其全部本质说,彻头彻尾是意志,同时又彻头彻尾是表象”。但表象是相对的,是这个世界的假象,如同印度哲学所谓的“摩耶之幕”,而意志才是真正的自在之物。

引申一下,在叔本华看来,世界的最本质根源在于意志,所有的表象世界不过是意志的客观化,而科学研究的内容,只是探究表象世界是什么以及各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规律性。那么人类包括由人类组成的政治社会体,有没有规律?为什么牛顿可以发现力学三大定律,全面概括物理世界的力学规律,但却把握不了第二天的股市之涨跌?是因为牛顿不懂经济学和金融学吗?为什么我们只要创造出一个合理的理论模型,就可以非常准确预测物理世界,但在人类社会之中,预测这件事几乎就是一个笑话,以至于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等学科,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科学”(这里我对科学下的定义比较狭隘,仅是对于一门学科的足够正确性之维度进行考量)。根本原因,是它的研究对象看似五花八门,但本质上是研究的都是人,乃至由人组成的一切活动,而人,不是机械的,你永远无法预测一个人再下一秒在想什么和做什么,这恐怕就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按照目前科学界的普遍看法,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没有规律,而是我们的知识还远远不够足以了解生物体的行为以及意识在物理上的必然性规律,只要我们能够掌握足够的知识,通过掌握他的生命体数据,人的行为和思考也是可以预测的。但要我说,我们的想法很可能反了,世界有规律这件事,是自然科学给予我们的错觉,根源就在于,它的研究对象在时间上变化程度足够小。怎么理解我这句话?我们判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的一贯思路是,有机物是有生命的,无机物是没有生命的。其实,本质无所谓什么生命不生命,而在于变化的程度,彻底的无机物,变化程度低,随着物质的复杂程度越高,变化的程度则越高。那么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是那些变化程度低的事物,所谓的规律就只是物与物本身的一个相互关系,而物本身几乎不变化,那么我们的规律就看起来是那么符合客观事实,而反之,如果研究的对象是变化程度极高的事物,由于物本身的变化程度较高且不可控,导致他们的相互关系极其不稳定,所以无法把握规律。

这还是我们看宏观宇宙的情况,我们本来还以为,事物越复杂,变化程度越高,于是我们的物理学就要把所有的物质一层层剥开,直达物质最本质的组成因子,通过掌握最基本粒子的运动规律,去掌握宇宙终极密码。但随着量子力学研究的逐渐深入,我们发现,在微观宇宙之中,在尺度越小的情况下,物质的变化程度反而越高了,这就逐渐颠覆了我们的正常思维,我们开始反思,世界本身有没有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它并不是传统机械论的观点,一切遵循着必然性规律,而是一个充满概率与随机性的世界,也就是“上帝在掷骰子”。

我的结论是,那所谓的规律性与必然性,只是因为所见对象的变化程度较低而导致因果链较为简单的错觉,本质上,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都只是一个偶然性概率问题,那些变化程度低的事物关系,变化的偶然性概率小,那些变化程度高的事物关系,变化的偶然性概率高,仅此而已。

三、理念-意志的直接客体化

在本书的第三章“世界作为表象再论”中,叔本华为了完善他的唯意志论对认识论的合理解释,加入了柏拉图的理念。为什么要加入理念?有意志有表象,表象是意志的客体化,这个逻辑不是已经可以自恰了吗?为什么还要看似画蛇添足的加入一个新概念?因为在他看来,意志是世界的本质,它在表象之外,类似于一种精神实质或者是本能冲动,它是不可分的,但表象世界又是无穷多的样式,这在形式上又对不上,因此就需要一个媒介,也就是柏拉图的“理念”。前面讲过,所谓表象,其前提形式是主客相对,并在充足理由律作为基本法则的基础上,展开为表象世界,理念,在叔本华看来,是意志的直接客体化形式,是建立在主客相对的形式之上,却又尚未进入充足理由律制约之中的表象,它呈现出无穷级别的形式,是表象的本质也是最高形式,它是“恒常”的,比如对于溪水来说,波浪、泡沫、旋涡,只是直观表象,而流动的、不定形的、透明的液体才是本质的;再比如对浮云来说,各种形状是非本质的直观表象,而有弹性的蒸气才是本质。

因此,叔本华的“唯意志论”的基本哲学框架就是,自在之物(意志)-意志的直接客体化(理念-表象的本质形式)-意志的间接客体化(事物-表象的普遍形式)。

理念既然也是意志的客观化表象,所以主体对它也有一种“认识”;但由于这种认识超出了充足理由律,不再去问“为什么”,而仅仅诉之于静观,它就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即审美。

在这里,“人们自失于对象之中了,也即是说人们忘记了他的个体,忘记了他的意志;他已仅仅只是作为纯粹的主体,作为客体的镜子而存在;好像仅仅只有对象的存在而没有觉知这对象的人了,所以人们也不能再把直观者和直观本身分开了,而是两者已经合一了;这同时即是整个意识完全为一个单一的直观景象所充满,所占据。”(待续)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