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下人的悲歌》读后感_800字
(2019-09-14 11:01:02) 读后感 -
《乡下人的悲歌》读后感800字
发挥主观能动性全力以赴“向上移动”
“这本书似乎会颠覆我的某些观点。”正如我刚阅读此书时,写下的一句话。果不其然。我的第六感很准。
这是一本偶尔得知的书。推荐语上标明:比尔盖茨私人书单。想必书内必含“宝藏”。
作者万斯生于1984年,算起来也就比我大上几岁。但正是这样一个青年作家,勇敢地直视自己在“铁锈地带”的挣扎与改变。
小说的前半部分,看的人甚是压抑。毒品、谩骂、贫穷,一代又一代的恶性循环。我开始怀疑这本书的价值所在。难道又是一个“垮掉的时代”。
当看到万斯转变性的那一刻,我小时候那种敏感、叛逆、强烈的自尊统统出来了。我开始正视自我的过去。原来每个人成长的经历都相似,没有什么好需要躲藏的。
初中时期的叛逆,不知如何表达自我的不满,故意拖沓着鞋子发出声音;不想面对糟糕的成绩,谎称自己脑袋很疼。其实,就是因为无力改变,只好寻找各种借口。
万斯一直在强调一种主观能动性。但当万斯获得成功之后,他又突然发现,自己艰苦努力获得的成功还是有差距的。尤其是在参加耶鲁大学的奢华“面试”时,面对餐桌礼仪,他显然“无知”了。因为在他的世界里,没有过这样的场景。他不知道如何去习得。获取知识有时候不那么困难,难的是如何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这都是“乡下人”所不擅长的领域。
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美国《乡下人的悲歌》,也是中国部分真实的写照。之前,就有媒体报道现在的学习状元更多的出自上层社会。从一开始,接触的“社会资产”就是天壤之别,差距就此存在。而乡下人永远的困顿在狭小闭塞的世界里,止步于此,导致“绝望病毒式的蔓延”。
又因为这些问题,贫富差距愈大。加之阶层之间流动性趋于停滞,阶层固化导致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完全形成了一种“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马太效应”。
这一切一切的现实问题该如何解决?“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是这么认为的。
这是一本励志的书。[可爱]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