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刀锋》_精选读后感_1700字
(2020-01-27 06:51:05) 读后感 -
《刀锋》_精选读后感1700字
读了两天,昨天晚上读完,实在没精力写书评,今天来补上。
读毛姆的书,起初实在是因为《面纱》里的一句话写的极好:“我从来都无法得知,人们是究竟为什么会爱上另一个人,我猜也许我们的心上都有一个缺口,它是个空洞,呼呼的往灵魂里灌着刺骨的寒风,所以我们急切的需要一个正好形状的心来填上它,就算你是太阳一样完美的正圆形,可是我心里的缺口,或许却恰恰是个歪歪扭扭的锯齿形,所以你填不了。”读过《面纱》又读他的经典作品《月亮与六便士》但都没能让我真正喜欢上这个作家。直到读完《刀锋》,我才开始搜索他的作品集,开始觉得他虽然可能算不上什么伟大的作家,但他性格中对人的欣赏让我很喜欢。
《刀锋》这本书,从结构上来说,大部分采用插叙的手法,但大面积的对话内容也不容易让读者出戏,而且每一次插叙都以人物为线索展开,让人读起来清清楚楚,没有混乱的感觉。细节描写很多,不管是拉里的心理描写还是伊萨贝尔的小动作以及格雷的出场方式,都让人能看到作者的观察力和叙事能力。相对来说,渲染手法运用的很少,这也是有一定优势的,因为本书立意于从真人真事出发,讲故事。所以,大范围的渲染会让人朦朦胧胧,那成了编故事而不是讲故事。
从内容上来说,这是一本生活哲学和生命哲学相结合的作品。我认为艾略特是书中生活哲学的代表,他可能自己没有追求哲学和精神的意识,但他的对生活的态度实在应该给人一种关于努力向上的生活感受。他一生致力于社交活动,热衷分享上层社会的八卦以及风流韵事,没人可以质疑拉里比他更高尚,因为他追求的东西都曾得到过,而拉里却一直在追寻,甚至但最后我认为他只是为了追寻而追寻。以艾略特作为主线人物,展开对“拉里”这一主角形象的塑造和故事叙述。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几次都要读不下去,因为拉里实在是一个太过“圣父”的人,因为亲眼目睹战友在眼前死去,开始叩问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上帝的存在。无法从现实世界的关系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感受。便开始了他的追寻之旅,而他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是呈现一个从内向外的过程。从最开始对自我内心的破译到他一路向东,来到印度开始信仰身外的精神最后再回归现实。第一次作者遇到他在图书馆读心理学的作品,表明他在向内走,渴望解读心理的奥秘,从心出发,了解生命的意义,他希望解构自己,从而获得精神自由。在他一无所得之后,他开始向外走,首先是环境的改变,他回到巴黎,在巴黎的街道中游走,但也一无所得。反而让他越来越迷茫。而印度之旅让他更理解生命的意义了吗?没有,他只是在不断见证别人的意义和别人的生命,而他这一生都没能真正找到这个所谓的意义的原因在哪儿呢?我觉得是因为他无信仰,什么都不信比什么都信更可怕。他看起来是找不到那个信仰实际是以为他对每一种信仰每一种意义都持否定的心理。其实,从他看到战友去世开始怀疑生命的时候,这颗质疑的种子已经在他心里发了芽。他不可能找到,因为他本来就不相信生命是有意义可寻的。这在他要求和苏菲结婚,帮助女画家也能看出来。他无法找到意义,只能通过对别人的救赎来看到意义。如果,他的救赎是成功的,就证明了他生命的意义——拯救与包容。最后,苏菲的死让他遭受了打击,因为苏菲最后还是像他在巴黎见到她的时候一样。或许,回到美国后他还是会继续阅读哲学,研究神秘主义,但他注定一事无成。
回到作家本身,毛姆真的是个极善良温柔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没有真正令人厌恶的人,伊萨贝尔虽然现实有些小心机但很单纯,也很善良。拉里虽然拒人于千里之外但却礼貌,绅士。艾略特事故圆滑甚至有些虚荣,也很重感情,又很诚实……当然他的故事情节是大于价值观的。可那个时代的作家,尖酸刻薄的很多,温柔和煦的极少,时代造就作家地位的一日千里,也就造成了一些作家在完成阶级跨越时,步子扯大了导致的阴阳怪气。但毛姆不是,他的每一个人物都很可爱,他对每一种人都包容,这可能就是他作品中的人性吧。
最后,借用本书引言结尾:
剃刀边缘无比锋利,欲通过者无不艰辛;是故智者常言,救赎之道难行。
愿我们都能完成各自的救赎之道。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