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红楼梦》_读后感_4000字

(2020-01-07 08:40:37) 读后感

《红楼梦》_读后感4000字

以下论述多来自网络以及笔者懒得考证的材料,目的不是探讨谁对谁错,更没有一丝自己能拿的出手的论据,流水账般罗列编排不过是为了让更多人简单地了解一下《红楼梦》这场架到底怎么吵的。

在近代引进西方现代学术来研究《红楼梦》后,红学正式步入学术大门,在当时被称作新红学(相对于清朝旧红学而言),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20世纪三大显学。进入21世纪,专家学者传统的钩沉考据和相互辩驳还在进行,民间人士层出不穷的脑洞大开和惊人论断从未停止,洋洋洒洒近百万字,引发的话题更胜百万,大到成书时间、作者其人、背后涵义,小到一词、一句、一个人名,无不能一争,无不能一论,无不能一吵。这一吵就是二百多年……

书名何谓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金玉缘。

作者其人

《红楼梦》早年称《石头记》,最早版本中,不仅残缺不全,且未署名。曹雪芹系作者主要靠自证和史证。自证即原著第一回作者自序及署名,史证即胡适、周汝昌等人考证出来的史料,诸如清末徐珂编《清稗类钞》记载:“曹雪芹所撰《红楼梦》一书,风行久矣,士大夫有习之者,称为红学。”此后红学界基本形成了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第一作者的共识。

那么曹雪芹又是谁?近代最早是胡适据袁枚“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 即余之随园也”的记载推断及考证说曹寅之孙曹頫之子曹沾就是曹雪芹。

李鸿章的孙子李玄伯提出曹雪芹是曹顒(曹寅之子)遗腹子,他说:“(曹顒)妻马氏,怀孕已七月,则其遗腹当生于五六月间。康熙五十四年下去乾隆二十七年,凡四十七年,若其遗腹系男子,证以敦诚诗‘四十年华付杳冥’句,或即雪芹耶?”

红学各派对原著多次索隐和考证,在曹雪芹之外索隐出多达65个作者,如洪升、吴梅村、冒辟疆、袁枚、及其他闻所未闻的人物都被拉来做《红楼梦》作者,甚至有人认为是七个女子一起写的。

红楼版本

《红楼梦》开篇曹雪芹就说“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由于作者多次删改、阅者多次传抄、书商多次再版,时至今日,流传下来的抄本多达十几种,但是总结起来主要为两个系统:程高续写的120回本和脂砚斋评点的前80回本。

程高本

程高本以脂批体系的抄本为底本,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为了使前后文章衔接自然,此版本对前八十回做了大量删减和改动(注意),书中批语全部被删。程高本又分程甲本(第一次印刷的版本)和程乙本,后者删减改动更多。

脂批本

脂批体系的书是因脂砚斋的点评而得名。关于脂砚斋的身份有很多种说法,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此人和曹雪芹的关系非常亲密。脂批在多处透露了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和意图,是红学最主要的考证来源。脂批本,是概括所有带脂批的《石头记》传抄本的总和,这些传抄过印本上都保留了大量的朱红色批语,其中有些重要的传抄版本上,题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字样。目前已知的脂本基本上都是五四时期以后为世人发现的,共有十二种,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甲戌本》、《己卯本》和《庚辰本》,在现行的脂评本体系中,《庚辰本》一般作为原始基本参照的底本。

癸酉本

近几年来争论最多的当属癸酉本,关于其来历,据持有者透露是解放前祖父在山西某战场所得,应该是民国时期的过录本,不知是别人凭记忆还原的还是直接抄的。这个本子分12册,每册九回,一共是108回。封面题为《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这个本子通本带有大量朱批,其中有些批语是其它石头记古本所没有的。有落款的批语中,有一部分是署名“畸笏叟”、“棠村”等。

除了批语,该本前80回的回目和正文与通行本也存在不少差异。其中第108回回末有批语:“本书至此告一段落,癸酉腊月全书誊清。梅村夙愿得偿,吾所受之托亦完。若有不妥,俟再增删之。虽不甚好,亦是尽心,故无憾矣。”根据这条批语,参照石头记其它古本的定名方法,故将此本定名为《癸酉本石头记》。

癸酉本最大的优点是情节结局和结构脉络与前80回高度契合,缺点则是文字较粗糙,文风与前80回存在差异。主要原因有二:第一,这个本子属于早期的稿本,行文未加充分润色;第二,该本的过录者因誊抄工作繁重且不识原文中的繁体字,在过录中删去了部分内容。这也是108回和作者吴梅村说的来源之一。

红楼学派

因研究方法的不同主要分为三派:评点派、索隐派和考证派。

评点派

评点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的小说评论方法,即在阅读小说时,偶有所感,便写在书中相应的地方。或写于书头,叫眉批,或写于行间,叫夹批,或写于回前回后等等。为《红楼梦》作评点者,被称为“评点派”。最早为《红楼梦》作评点的,是脂砚斋和畸笏叟,之后尚有“护花主人”王希廉评、“太平闲人”张新之评、“大某山民”姚燮评等等。

索隐派

索隐派是上世纪初红学研究中形成的一个派别。该派力求“索隐”出《红楼梦》所写的“真内容”“真故事”。该派根据一些历史资料、野史杂记,来探究《红楼梦》素材的来源。代表著作有王梦阮、沈瓶庵《红楼梦索隐》,蔡元培《石头记索隐》,邓狂言《红楼梦释真》。索隐派有时从书中的只言片语中,能看出些情节之外的某些“微言大义”,但有时又求之过深,反而不易为人理解。

考证派

考证派是与评点派索隐派相对而言的。所谓考证,其实就是根据一些历史资料,经过综合分析、推论,得出符合实际的、新的结论。但此处的考证派指的是一种方法,即偏重于史料的发掘、整理、推论的一种方法,并不是说“考证派”的所有结论都是符合实际的、正确的。《红楼梦》考证派以胡适、俞平伯首开其端,后周汝昌、冯其庸等人,也在考证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

另一种分法

如果根据《红楼梦》主旨探究,还能划出新三派来,分别是文学派、史学派、易学派(来自于天涯崟石)。

文学派就是把《红楼梦》当做纯小说来看待。如续梦派、评点派等。代表人物:脂砚斋、张爱玲、王国维等。

史学派认为《红楼梦》背后隐藏的是家史(江宁曹家家史)、国史(明末清初以及康雍乾国史、宫史)。作者主要运用的是设谜以及拆分与组合法,把史事隐入书中。此派通过索隐、考证等方法来揭示《红楼梦》背后的故事。解梦派、索隐派、考证派等皆属此学派。代表人物:蔡元培、邓狂言、胡适、俞平伯、周汝昌等。

易学派则说《红楼梦》整部小说是遵循阴阳之法(易学思维)写就的,包括作品主旨、内容、人物设计等皆包含易学思想。因而,其本质是一部参禅悟道之书。代表人物是太平闲人。

民间学派

民间学派比较著名的有咬定《红楼》作者是洪升的土默热派、深析“十二支寓”的红楼解梦派、以及这几年网上炒的沸沸扬扬的宝玺派等等。甚至网络上还有些人为了博眼球、赚名利,故意歪曲事实,片面曲解篡改,用阅读量赚金钱,用黄赌毒换名望,声不震耳槌不住,语不惊人死不休。

红楼续书

一般认为前80回为原稿,后40回是续书。但据周汝昌考证,曹雪芹原稿残存至78回宝玉读《芙蓉诔》毕即无下文,今存世的《蒙古王府本》《戚序本》犹存此真实面貌。回末一小段以及下两回书文,仅为便于传抄流行而凑成“八十”回整数,由另手后加,非曹雪芹原笔。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红楼梦稿》第78回末,有“兰墅阅过”的字样,“兰墅”就是高鹗,说明只比曹雪芹只晚了二十年左右的高鹗看的也是78回。

有人认为曹雪芹实际上就写了78回,78回已经是全璧。故事情节到第78回已非常完整。但反对者认为脂砚斋在开篇贾雨村的中秋诗后批语说“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这句批语里的三春应该是指红楼里的时间轴即从元春省亲开始会隆重的写上三个元宵节,代表“三春”;三个中秋节,代表“三秋”;红楼梦前80回从元春省亲只写了两个元宵节,一个中秋节,小说到了80回的时候,已是腊月冬末,第三个元宵节很快就到了,所以一定不会这样戈然而止。

周汝昌先生等红学家提出的设想是全书108回,根据是庚辰本第42回上的脂批:“全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馀。”算出全书应为108回,且还有一条脂评常常出现,那就是形容这部书是百十回大书,古本《红楼梦》在108回之前还有凡例或楔子,108回之后还有情榜,那么主体的108回加上前面的凡例、楔子和后面的情榜不就是百十回大书吗?

120回本就是高鹗和程伟元两人搞出来的程高续本,此版本,有的说是当年曹雪芹留有遗稿大纲,高鹗顺势而为;有的说是曹删改之前的最初版本;有的说通过高精度的仪器对前80回和后40回用字用词比对作者确系一人;更有的说是本来曹写完了,但由于一些不可控因素,需要高鹗删改,所以成了现在的样子。

尽管后40回的文笔、人物等和前80回有很大差异,灵气没有了,脂砚斋批语指出的那么多后面的线索也没有,与前面的线索特别是十二钗判词等有一定距离。但这不等于后40回完全没有曹雪芹的文稿,他“千里伏线”的史家笔法,就大的方面来说,在后40回也能找出许多情节是有体现的,所以不管续写也好,改写也好,程伟元、高鹗的工作使得能够有一个120回本传世,让我们能看到一个完整的《红楼梦》,这个功劳是不应抹杀的。

写在最后

鲁迅曾评论红楼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成长、境遇而有种种不同,更别说《红楼梦》本身版本繁多、流派纷呈、立意幽深,再加上名利的驱使而导致的曲解修改,想说得清楚,辩得明白,谈何容易。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应该怎么看这本书,其实第120回曹雪芹就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读《红楼梦》,可大家都没记住:

“既是假语村言,但无鲁鱼亥豕以及背谬矛盾之处,乐得与二三同志,酒余饭饱,雨夕灯窗之下,同消寂寞,又不必大人先生品题传世。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其实说到底,读书就如同照镜子,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每个人看到的都是自己,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你跟着哭,他跟着笑,你说得对,他说的也对。书尾最后一首诗可不就是说的你我吗: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