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仨》读后感_2400字
(2019-10-02 07:32:55) 读后感 -
《我们仨》读后感2400字
1932年我和锺书相识。
“我没有订婚”,“我没有男朋友”。
书信一叠一沓的
有幸三年后,光明正大,朝夕相对,举案齐眉。
拍照时,他习惯在左边,而我在右。
我们一起去了牛津留学。还好我的必修课没那么繁琐。锺书就惨了,古文书学总是翻译不及格,订书学教的纸虚线折叠,他总是搞反折错。
后来我怀上了阿圆。生下她来,要出院,总是出幺么子。我住院不在,锺书总会打翻一些墨水瓶,把门轴搞坏。我都会安慰他不要紧,我来处理。不知道是不是我的“不要紧”有魔力,锺书这么大个男人听了就心安。
我成为母亲,又失去自己的母亲。日军侵华,我们坐了三等舱回了香港,锺书立马跑到西南联大教书。年幼的阿圆觉得一切很陌生,经常低吼、打舌头,好像在示威,也好像在卖艺。
锺书不常回上海,但是一回来就喜欢听表姐的妯娌和婆婆吵架,听了他就学,竟然也惟妙惟肖,生动异常。爹爹来信,让他到蓝田去,当英文主任,也可以服侍爹爹。我想,一个人的出处去就,一辈子的大事,当由自己抉择。我只能说道理,不该干预,尤其不该劝他反抗父母。于是锺书去了蓝田。
阿圆学会了走路,像锺书。在那之前她就学会了认字,还真是过目不忘,但不知道是遗传了我还是锺书的。不过,她翻起书来特像她爸爸,两个指头摘着书页,哗的一下很快。她比她爸爸还能“格物致知”。识了很多字,读到《苦儿流浪记》就哭个不停。还一直惦记着书里的这个苦儿孩子,自此,我知道阿圆一直软心肠。
有次,圆圆不乖,跟她爸爸“抢”我。锺书一句话就打发她了,说的啥我也没问。她慢慢长大,我们很惭愧:有人疼她、管她、教她,她却从没一个玩耍的伴儿。
一年快开学了,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那边都没有消息,可是锺书也不愿顶替孙大雨到暨南大学任职。锺书受到的排挤不少,他从不争执,总乖乖退让。他爸总是偏爱他的小弟,锺书一直忍着。
上海沦陷,我们为了柴和米,过得凄苦。锺书任教震旦女子文理学院。锺书觉得,虽然厄运弄人,但能一家人同甘共苦,自是胜于别离。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一年夏天有人送来一袋西瓜,圆圆为了可以吃西瓜,自创英文语法,那时她六岁。一年后,谣传美军要地毯式轰炸上海。那年春,圆圆到了苏州,我很忙不能脱身。后来听说圆圆生性安静,不像我,而很像锺书的“拙手笨脚”。锺书和圆圆,在这段困难,老生病。还好,没大碍。
抗战胜利后,锺书的《围城》出版。胜利的喜悦中,我们也见识了各种各样的人。可不久欢喜就被谣言压过。我们不想逃跑,不做外国人,我们爱自己的文字语言,安静地等待解放。
我们始终是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但我们也是安分守己,奉公守法的良民。圆圆到了清华附中上学,从一年级读起。锺书到清华工作一年,调选毛选翻译委员会。他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后来还是被扎刀子。他被调到中国古典文学,但他学的是外国文学,有点不乐意,但还是勉强忍住委屈。而我还是做我的文学研究,只记得三反以后,我从此不怕鬼了。
为了避免犯错误,我们离群索居。常逛颐和园的后山和动物园。阿瑗的身体很弱,可能不经常外出,但总喜欢弹琴。她读书英文为多,因此,改习俄文以后,她并没有忘记。“三好学生”阿瑗,纠结要不要入团。我跟她说,妈妈不会扯她后腿的。她的志愿是当教师的“尖兵”。那就好吧。孩子自己决定的事,我们不干涉。
1957年,领导号召鸣放。一个个运动的发生先后,我已经不太清楚。谁也没想到那是“引蛇出洞”,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锺书去武昌探望病父不久,知识分子就被打成右派。锺书的《宋诗选注》受批判,但还是出版了。不过我觉得,比起沦陷时当灶下婢的日子,我们既可以读书,又可以为人民服务,还拿国家的饷粮,实在好多了。
阿瑗下放到钢厂炼钢。锺书比我和她都可怜,他掏粪,吃的是发霉的窝窝头。我和他两地,常不能见面。不过,后来阿瑗留校。国家分配是终身制,我们能常见到女儿,都还是称心满意的。我们仨偶尔下馆子,其乐融融。
锺书和我的工资被冻结了十几年,生活却还是很优越。后来我们都被揪出来,成了“牛鬼蛇神”。阿瑗和我们思想上划清了界限,她还是心疼我们。
1974年,锺书哮喘,紧急住院,多亏了司机和护士,并无大碍。锺书满面病容,上个厕所都东倒西歪。人事沉浮,锺书不再是国家宴会少不了的人。此起彼伏,他的病却完全好了。
两年后,领导人相继去世,震荡大地。唐山也风雨飘摇。不过10月6日,四人帮被捕,好振奋人心!锺书脚力恢复,阿瑗也可以回来陪我们住了。一年后她考取了留学英国的奖学金。她走后,我们很想她。我和锺书不愿再出国。他不想当官,无官一身轻。他也不想成为名人,即使后来他的小说改成了电视剧。
阿瑗成为了中英英语教学项目的创立者、负责人。其实,我们一直都为她自豪,她是我们的尖兵,是她爷爷眼中,钱家的读书种子,是我的平生杰作,锺书眼中的可造之材。
阿瑗是我女儿,常让我牵心挂肚。她住院后,不知道是在读侦探小说还是菜谱。我常做梦。我认为梦是反的,所以梦里,我叫她回家去,这样在现实中她就可以回到我们身边了。我总潸潸流泪,心里充满了灼热的痛和苦。不过我也安慰锺书,还好,我们以后就不需要挂肚牵心了。
阿瑗去了以后,锺书的身体每况愈下。背驼,骨萎缩,他很多时候只能平躺着歇息,觉得无力,眼睛张开了又闭上。不久也去了。
梦里我常见到,我们一家人煮五分钟鸡蛋、熯猪油年糕、读书品三合红的样子。 我们三人各自工作,各不相扰,无求,无争,只想能够做自己的事情。有一次我梦到,自己去了古驿道。堤上叶片黄落,只见秃柳,不见树影婆娑。又模模糊糊瞧见了嫩绿的长条、蒙蒙飞絮,只不过,阿瑗和锺书不在身边。
从我自己,我们俩、我们仨再到我一个人, 阿圆和锺书没能陪我一起走过千禧年。他们离我而去,17年有余。茕茕立,伶仃身,但只要在三里河的寓所里,我就觉得他们在我身边。
我们仨走过苍松翠柏间,时不时看到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我很欣慰,因为我们也曾像这些行人们。饱经忧患,仍浅斟低酌。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