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4(奥威尔作品集)》读后感_1100字
(2019-10-05 04:20:39) 读后感 -
《1984(奥威尔作品集)》读后感1100字
阅读过程中的最突出的感觉:恐惧
早前就听说过本书的大致内容,但真正阅读起来又是完全不同的感受。该书讲述的是一个幻想中的国度,这里的党员没有私人空间,到处都是电屏和时刻准备着举报你不合法行为的人,就连生活用品都只能由党分发。男主温斯顿虽早已完全融入这种生活,但疑惑和不满渐渐占据了心头,他记日记,去群众生活的地方淘自己喜欢的东西,甚至因为心中有爱,大胆地违抗着法规一次又一次。不想他早已被盯上了,在最后的折磨中意志一点点被消磨,终于在完全屈服于党的权威的那一刻被射杀身亡。
下面简略记录一下印象较深的几点。
1.纵然作者把文章写得多么惊骇,令人难以置信,但是这一切都仿佛能在现实中找到影子,或者说,他们切切实实的发生过。对老大哥的极度崇拜,随时被亲友检举的坐立难安,类似于奶头乐政策的活动……很难想象这是作者于1949年写成的作品
2.新话在一点点编成,严禁反动的思想在仇恨两分钟中积淀,周围的一切都束缚着党员的思想,也可以称之为洗脑了吧。温斯顿对那些年轻女性的反感引起我浑身寒战,因为仔细思考起来,如果是我生活在小说塑造的世界中——或者说,历史上那个年代,那么我一定是最积极的那个,在人群中高喊,在广场上张贴大字报。这一系列幻想让我警觉,也让我反思自己对事物状况的判断。
3.新话的作用其实也让我联想到当代网络用语的泛滥。新话中词汇的锐减是为了防止党员心中反动思想的萌生,而网络用语呢,好像也是在渐渐的入侵人们的日常生活,当提笔要正式表达的时候,再也想不起那个能够贴切表达观点的词是什么。看来我们面临的危机,也不比书中的少。
4.“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后两句自动忽略)这两句话是我认为的最贴切男女主的形容。一张告白纸条,可以让一个许久没有接触爱情的男人重新燃起希望。他们躲开电屏,逃离人群,在树林里享受只有彼此的时间。为了不被怀疑,还总是预定好来去的路线,偶然相遇还要装作互不相识。真正的爱情多么难得,这也有点像了民国时期的那一对对佳人才子,彼此尊重和守护,用爱情抵御外界的一切阻挠。
5.“我们会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见。”这是最令虐心的一句话了吧。这句话的出现,让人心中亮起一盏期盼的灯火,以为后文一定会有反转,理智始终是在的。然而……原来这一切都是套路,是陷阱啊,小说的最后一部分一直让我读的将信将疑,这些虐待和拷问究竟是装给核心党看的,还是这就是事实?好吧,终究还是我太幼稚。在那种环境下,寡不敌众,哪里是只要有反抗的想法就一定能战胜敌人的?一切都是自欺欺人罢了。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