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里的中国(全集)》读后感_1000字
(2019-08-20 09:06:10) 读后感 -
《经典里的中国(全集)》读后感1000字
《经典里的中国》简介及感悟
甲. 总评。作者杨照对于经典的解读有不少能自圆其说的独到见解,但是有少部分是不那么主流的,所以如果是为了权威的经典解读来读,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辨别能力。
乙. 作者的史学价值观:历史让我们看到人类经验的多样性,看到人类生活的全幅可能性,进而挑战、质疑我们视之为理所当然的种种现实状况。这是历史与其他学问最根本的不同作用,也是史学之所以存在无可替代的核心价值。
比起以史为鉴,杨照的历史价值观更为积极和有大局观。我个人觉得以上关于历史的价值观念,值得每个人谨记在心。
丙. 作者如何读经典:将经典文本放回其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中来读。找出重要的传统经典,从中撷取部分段落,进行仔细解读,并说明文本与其产生时代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书籍中,占最大部分属于“传注”形式,一层层解释古代文献。 “经-传-注-疏”是其基本层次,“传”解释“经”,“注”解释“经”“传”,“疏”解释“经”“传”“注”。
丁. 经典解读及读后感。
子: 《尚书》。书本意为写。尚原意为时间上高古久远。尚书说明此书内容为中国最早记录下来的资料。而且,是周代朝廷、政府的官方文件。
商:商代的王不是神但领有大祭司的身份,可以用特殊的方式与另一空间沟通。“卜”是重要的沟通形式,甲骨文是记录沟通信息的神秘符号。甲骨文有字形,但未必有发音。
周:从商的甲骨文,到周的金文。相比商在甲骨刻字,金文多在青铜器上。甲骨文代表神秘信息。金文本质则在“抗拒时间流逝”。
甲骨文在前金文在后,字数却是前者多的多。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的铸造难度,不仅限制了金文的字数,也形成了一套浓缩且与语言无关的书写文法。这或许是文言文脱离口语的最初原因。
丑: 《诗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当时贵族教育的核心课程。书即尚书,为古代历史,记录周朝建立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以及先人对于这些事情的检讨和教训。《春秋》是当代国别史。《礼》是仪式行为规范。《易》是哲学教育。
剩下《诗》和《乐》,二者是否为一目前无定论。此处仅说诗。周人采诗,诗作为民歌反映民情,贵族了解民情以利于统治。
透过《诗经》我们得以窥见周人新建的文化,如何降至下层形成日常生活的根本价值。
周人取商人而代之,不只是单纯狭义的改朝换代,而是古代中国文明大转型。从一个崇拜鬼神、经常借助饮酒获得狂乱超验的文明,转型为一个清醒冷静有忧患意识,并专注关心此世人间的文明。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