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密林中》读后感_1200字

(2019-09-22 09:04:46) 读后感

《密林中》读后感1200字

怀着某种预期打开,似乎是太过精准地砸中了预期,感到某种矫揉与自怜。而再看下去,却发现这份自怜抵达了我的这一端。
初读,你可能会想作者是否过于自我,过于自怜,过于沉浸于某种表述的模式。但当内容从实质(却相当薄弱)的情节上移开,关注文学、写作、精神追求,你又发现作者的感知十分精准,作为女性作者的自矛盾体的那份精准——在生活与虚无的追求面前,在面对爱情与寻求尊严自保的不可解面前,在面对日常困窘与理想疏远的距离面前。
所谓文艺青年,想来是有原生与后天之别的。在根深蒂固的物质忧虑中成长起来的小镇人,即使在大城市优渥潮湿的精神生活中滋生了文艺的向往,也很难由骨子里生出对这种绝对自由的绝对信任。第一段感情当中,人物远离世俗,对物质没有一丝忧惧。这样的纯粹的快乐,只有未曾经历的向往者,与大概生为飞鸟的青年们有机会品尝。作为一个后天的,《孔雀》般的小城青年,如今再见这般诗意,却在画面中感受到浓雾般的不安。因稀缺而生热爱的时代,是真的过去了。
但这份不平,在主人公离开纯粹而不实的第一段感情之后,消解了。
“她们在一个闭塞的地方待了十几年,同一个办公室,同样的人,要说腐坏,就连腐坏的速度都是非常缓慢的。
……
起初阳阳还做出一些努力,但是这样的努力非常笨拙,而且对她们来说也变成了负担。她总是不自知地让气氛紧张,并且无法坚持到底。很快她就被隔绝在她们的对话之外,而她们还都是善良的人,多少要照顾她的心理感受。 ”
一直看到这里,才终于察觉现实在虚飘的生活状态中投下的阴影,才终于怀疑作者对无所顾忌的标签式文艺青年的活法并非全然赞美而带些许审视。
天生敏感者在现实拼杀中持续不断的挣扎,处于不同观念之下分明饱受讥讽,抛却灵魂土壤或贫穷熬过余生。这就是缺乏物质根基的“文艺青年”所爱的一切,所带来的无法调和的切肤之痛。
这本小说恰恰是其中看似最无情节力的部分,反而充满力量。
其一是准确。写作者的重要才华之一是发现生活与心理松散结构物当中的某些独有规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正似尘埃落定。本书当中往往是将文艺青年思考中的偏执、洁癖,最为准确地将诸多表达从虚无中拉了出来。这种准确,是好的作品中常见的那种“读者自己说不清,但看了你的文字觉得就是这个感觉”之状态。
其二是无视,或者反而说,真正敬重读者。就像此段兀自描述起写作困惑时一样,并没有大量铺述,直接切到真正属于表达的核心部分去写,了解的阅读者即刻抵达了场景的核心,感同身受。反而产生巨大认同感。
可惜的是,书中的这种厉害之处,仅仅是散落其中的星星点点,被大量看似情节化实则又缺乏足够实际冲突张力的语言棉絮包裹了。而这两种部分,又实在不具备一种必要的统一。
也许这也是作者想传达思想的一种——那就是,文艺青年精神世界与现实琐碎之间无法弥合的割裂。
读到后面,落了几次泪。意识清醒时分,提示自己这不是好故事的正确写法;疲惫时,却被它的写法支配了。越读到后面,越多流泪。
首发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817131/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