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尔赫斯谈话录》读后感_2000字
(2019-10-02 03:15:20) 读后感 -
《博尔赫斯谈话录》读后感2000字
名家访谈录,是对一个作家最直接的认识。
看《博尔赫斯谈话录》是一个意外,我对这位作家的名字有印象,但是不是读过他写的东西,完全忘记了。看完本书后,在网上翻看他的诗,想寻求我从众多书中发现《博尔赫斯谈话录》的根源,看到了:
世界会变,但是我始终如一,我带着悲哀的自负想到。
然后,我就知道翻开这本书不是机缘巧合,而是命中注定。读了很多书后,就自然了解,读者与作家的共鸣,是天然形成的,单倚靠后天的培养,很难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博尔赫斯谈话录》是博尔赫斯老年时期接受访问的记录,那时他已经失明多年。
“上帝赋予我们大脑以便让我们具备遗忘的能力”。
在访问者巴恩斯通眼里, 博尔赫斯有一种令人费解的记忆。博尔赫斯的记忆是稀奇古怪的,他会忘记过去,拙于对环境的记忆,但长于引证。脑子里内容丰富,可以背出许许多多西班牙语、英语、古英语、拉丁语、法语、德语,以及古斯堪的纳维亚语的诗歌,还有意大利语诗歌。记忆中充满了诗歌。博尔赫斯遗忘了他的生活,仅存的记忆只有书籍。在这本谈话录中,博尔赫斯谈了他喜欢的诗人、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大段大段的吟诵大师作品中经典的片段,甚至整首诗歌。从中,我们得以领略博尔赫斯文学脉络的渊源。
博尔赫斯说他的一生是一部错误的百科全书,一座博物馆。而对于诗人来说,所有的错误都应该视为馈赠。因为不幸、孤独、挫折、耻辱、失败都是作家的工具,甚至连噩梦都是一种工具。在高高兴兴的时候写不出任何东西。
返璞归真是写作的一种境界,从白描到华丽、从直接到迷宫和圈套,最终回到朴实无华,仿佛最后一步最不费吹灰之力,其实不然。最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举重若轻的。博尔赫斯认为他写得最好的短篇小说集是《沙之书》。因为在这本书里,没有一个词会限制或妨碍读者。 事实上那些小说他反复写了九到十遍,只想让它们看起来仿佛不事斟酌。
博尔赫斯在老年时,越发推崇“简洁”。作家最伟大的作品表现是最精炼的厚重,就好像博尔赫斯认为吉卜林前期作品远优于晚期,原因在于早期作品的直截了当。简洁是高级也是难度最大的表达,因此说优秀的诗人写出一部优秀的小说的难度可能远低于一名了不起的作家写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博尔赫斯以他的诗作闻名于世。他说,“诗歌诉诸于想象,而非理性”。
我的一生
这里,又一次,记忆压着我的嘴唇,
我无与伦比,却又与你相似。
我就是那紧张的敏感:一个灵魂。
我固执地接近欢乐,
也固执地偏爱痛苦。
我已渡过重洋。
我踏上过许多块土地;见过一个女人
和两三个男人。
我爱过一位高傲的白人姑娘,
她有着西班牙的宁静。
我看到过一望无际的郊野,那里
落日未完成的永恒已经完成。
我看到过一些田野,那里,吉他
粗糙的肉体充满苦痛。
我调用过数不清的词汇。
我深信那就是一切,而我也将
再看不到再做不出任何新鲜的事情。
我相信我贫困和富足中的日夜
与上帝和所有人的日夜相等。
博尔赫斯的这首诗,简洁、明了、完美而又深刻的将他的一生呈现在世人面前。诗的魅力无以复加。
在释义《原因》这首诗时,博尔赫斯说到,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由意味深长的、难以测度的过去催化而成,都是由因果之链推演而成。当然,并没有什么最初的因,每一个因都是另一个因的果。每一个事物都指向无限。他俨然成了一位哲学家。
这不奇怪,细读本书,你会发现,博尔赫斯在接受采访时,诗人语言与哲学家的语言在不断的自由转换,展现了他诗人浪漫、深情的一面,以及深沉、哲思的另一幅面孔。在书中,他特意谈到了受影响最大的哲学家叔本华。
有读者问:在像我们这样具有威胁性的社会中,艺术家应该充当怎样的角色?美能否在我们所身处的氛围中幸存?
博尔赫斯认为诗歌与美必将得胜。博尔赫斯厌恶政治,认为自己没有政治头脑,有的是美学的头脑,也许还有哲学的头脑。他不属于任何政党,不相信政治与国家,也不相信富足与贫困,认为那些东西是假象。博尔赫斯厌恶政治,但不妨碍他有一颗敏锐的政治头脑。
1982年阿根廷和英国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的血腥战争结束后,有人问与阿根廷与英国皆有渊源的博尔赫斯,谁是正义的一方?他一针见血,“福克兰群岛那档子事是两个秃头男人争夺一把梳子。”
这本书陆陆续续看了差不多一个多月,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博尔赫斯作品的陌生。新打开一位作家,特别是像他这样伟大的作家总不会是很轻而易举的事。在读《活着是为了讲述》时,马尔克斯的作品我已经读的八九不离十了,甚至类似他的自传体作品《番石榴飘香》也读完了,对马尔克斯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因此在看他的对话录时就能一气呵成,对话中大量对作品的引用、阐述、释义都可以快速领会。当然,与《活着是为了讲述》对比来看,《赫尔博斯对话录》读起来比较费劲儿还有书本身的问题,对话的凌乱与琐碎削弱了阅读的感受力。系统与条理性明显不足,比如我有印象在书中看到博尔赫斯建议读者只需要读他最好的诗集与小说,其他皆可略去,小说集的名字我记得是《沙之书》,但诗集名字是什么,再回查,就无从查起了。有点遗憾。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