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传(全集)》读后感_1200字
(2019-09-24 15:01:04) 读后感 -
《左传(全集)》读后感1200字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又名《春秋左氏传》。
因为孔子编定的鲁国国史《春秋》高度浓缩、过于简略,也就是所谓的“微言大义”,后来就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当时称这类书为“传”。其中,在名目众多的各类史书“传”中,《左传》就是著名的《春秋》三传之一。
这本书上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72年),下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共计三百五十四年。据说作者是和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所著,不过一直有争议。其实,对于绝大多数普通读者来说,作者其人有没有争议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能够很幸运地、可以接近无限方便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品读自己喜欢的任何经典。
说起幸运,如果我们算幸运,那个几千年前本是名不见经传、在历史长河中几被遗忘但因为一部《左传》而被后人时时提及的鲁隐公简直就是幸运的天理难容,德不被后世,一部《左传》让他流芳百世;才无可圈点,一部《左传》让他名垂千古。如果泉下有灵,估计鲁隐公会在棺椁里笑的手舞足蹈。
《春秋》三传的另两部《公羊传》和《谷梁传》根本不能和《左传》相提并论,无论是从文学性、史料价值、还是对后世的影响来说。就像江湖上传说已久的“北乔峰、南慕容”一样,那个格局狭隘、浪得虚名的慕容复压根就没法和艺博云天、气贯长虹的乔大侠同日而语,看了没有一半就都弃读了。
相比《东周列国志》的半文半白,《左传》是纯文言作品,有些地方晦涩难懂这不算硬伤,只是这本书没有连贯的背景介绍,读来略显突兀甚至有断层之感,很难融汇贯通,就像读流水账的感觉。但如果先读《东周列国志》,那对这部书就车轻驾熟了。虽然《东周列国志》源自《左传》,但如果把《东周列国志》作为《左传》的导读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如果说《左传》是《东周列国志》的骨架、关节和韧带,那《东周列国志》就是血肉丰满、顾盼神飞了的《左传》。
尽管基本尊重史实,但《东周列国志》毕竟只是一部历史小说,而《左传》却是一部经典史籍,所以出入肯定有。比如:郑庄公之所以叫“寤生”,是因为出生时是先出脚而后出头,“寤”通“啎”,就是“逆”、“倒着”的意思。而不是“武姜在睡梦中生下了庄公,因之命名为寤生”,看到这里的时候真的是有点让人忍俊不禁的感觉。除此之外,还有“宋卿华督杀死孔父嘉,继而霸占其妻”,以及圉人弑般那一节的“女公子观之”等等很多地方都有出入。
近半年的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东周列国志》、《国语》、《战国策》和《左传》,不是很喜欢《国语》和《战国策》,首推《东周列国志》,其次《左传》。但不管怎么说,要想学习了解先秦历史,这四部几乎代表先秦史学最高成的书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必读书籍。
即然古人都说“一向年光有限身”,纵是“不闻身边曲,难觅杯中茶,惟有烛上光,频顾枕边书”,这四部大块头也足够消受的了。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