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全集)》读后感_2100字
(2019-08-02 14:53:29) 读后感 -
《诗经(全集)》读后感2100字
我深信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都流淌着《诗经》的因子,无论他自己知道还是不知道;我深信我们这个民族有意无意间保留了很多诗经的遗风,无论我们清楚,或者不清楚。
读完《诗经》,方知它已无处不在,方知一切尽在其中。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翻译一下就是: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经呢?诗经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结交朋友,可以讽谏怨刺不平之事。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兴观群怨,这是孔子对诗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孔子还说:“不学诗,无以言”。
当然,孔子他老人家站得比较高,立意也比较远,而我,只从比较浅显的方面说说我的读后感。
一、诗经对今天的语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读诗经,感叹古人语言表达能力之强,以至于,时至今日,我们还不得不借助诗经的句子来表达某种特殊的情、境,比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比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比如“感念君子,温其如玉”,比如“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比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比如“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而那些已经化作成语流淌在我们唇齿间的字词,更是数不胜数:斤斤计较、毕恭毕敬、秋水伊人、温如如玉、丹凤朝阳、不可救药、惩前毖后、耳提面命、同仇敌忾、衣冠楚楚……谁能说,这些不是我们生命的因子呢?
二、诗经对今天的歌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诗经最初是乐歌,但是乐曲已失传,现在只剩下“歌词”了。说到歌词,私以为今天的歌词深深地沿袭了《诗经》的遗风。每一位读过诗经的人,都知道国风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大量运用比、兴,二是反复咏叹,循化往复,有时每段只改几个字。今天歌词通常也有比和兴,通常也分几段,每段通常稍有变化——与诗经如出一辙。
三、诗经已经深深地刻进人们的名字中
名字体现着父母对子女的美好期待,他们把诗经写进了子女的名字中,可见多么喜欢。无论是那些如雷贯耳的名人的名字,梁思成、林徽因(音)、周邦彦、张闻天,孔令仪、屠呦呦,还是普通人家的菁菁、楚楚、如云、燕飞,诗经,就这样走进了千家万户,在耳畔,在唇边。
四、中国后世的诗词,对诗经怀有崇高的敬意
我记得在某一天的阅读中产生了一个奇怪的想法:为什么唐宋的诗词合辑叫《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而不是五百首、八百首?也许因为《诗经》是诗三百,是为了向它致敬,表示高山仰止无法超越的意思吧。虽然我知道自己的想法有点牵强附会,但我宁愿相信这是真的。不仅篇目不便超越,好像思想感情也难以超越。唉,竟然想到了这句:“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难赋深情”。是啊,纵豆蔻词工,难赋掩藏于诗经里的深情。
五、诗经对今天的社会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今天早上在读《诗经 商颂 那》篇时,想起了某年秋天到孔庙时,正遇到一年一度的大型祭孔活动,那祭祀的场面和《那》篇记载的基本一样。那么就是说,三千年后,在曲阜孔庙,人们祭孔时是按诗经的记载来设置这场盛事的。天知道,今天有多少事情受了《诗经》的影响。
六、挡不住的《诗经》情
对诗经的解读,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都不曾缺席,更有诸多关于《诗经》的千古著疏流传下来。但我这里想说的是一个也许在解读《诗经》方面寂寂无名的人——傅斯年。
半年之前,我在微读阅读傅斯年先生的《诗无邪》时,曾写下一条想法,感叹他英年早逝,心痛那满腹才学随风而逝,后人无法继承。我清楚地记得一位书友回复说“傅先生夙夜在公,不肯著述。” 私以为这句评价对傅先生甚是公允。熟悉傅斯年的人都清楚,他可以算是学界的行政人员,人称“学霸”,他一直以他一往无前的气势、一心一意的姿态、得力得法的手腕,为学界打场子,做后盾,真是夙夜在公,少有个人著述。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也未能抵挡住《诗经》的诱惑,留下了一部《诗无邪》,引我们得见诗之美,也得见他才学之渊博,更感叹天妒英才。
七、关于《诗经》的备忘录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
2.《诗经》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3.诗经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
4.《诗经》分风、雅、颂,“诗”最初都是乐歌,只是由于古乐已失传,现在 只剩下“歌词”了。
5.风即曲调。国是地域之意,多指当时诸侯国。国风即地方曲调,诗经含15国风160篇。
6.雅即正,指朝廷正乐,是周王畿的乐调。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7.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
8.私下认为,风主要是记录个人的小情怀。雅已从私人空间来到公共场所,有礼仪,有谏有讽,有建言献策。颂是祭祀用乐,主要是乞求和感念上天保佑,同时为帝王歌功颂德。
9.《诗经》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仍有极高的审美和教化作用。
一读再读是《诗经》,念念不忘惟真情。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