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金选集1:家》读后感_1600字
(2019-08-24 15:16:43) 读后感 -
《巴金选集1:家》读后感1600字
相较于鲁迅的隐晦风格,巴金对封建社会的揭露更加直接明了。我相信巴金先生是有切身的痛苦经历的,不然也不会将世事洞察得这般细致。虽然封建时代早已经过去,可我认为这类题材的文学永远不会老,郭鲁曹巴老茅的作品也永远不会过时。也许我们不必再发出嘶声的呐喊去控诉那蛮不讲理的社会,但书面上鲜活人物的呐喊仍时不时地回响在耳边。权当入一次旧世,顺着章章回回在历史中走一回罢。我且谈谈对书中人物的看法,作一两点感想罢。
梅表姐是典型的悲观主义,感时伤怀,体弱多病。我们有理由相信是时代的重负忽的压垮了梅表姐的心灵,是时代的封固性使她不堪。想让悲观之人变得乐观是件不简单的事,而生活的不幸却能很容易摧残一个乐观的人,使她悲观。她的爱情不如意,而后的夫君又早逝,迫于时代的压力不得改嫁,只能只身一人哀叹。也许正是接踵而至的不幸彻底摧残了梅表姐的内心,让她失去了信心,不再期望什么。她或许代表了那个时代所有被安排、被压迫却又无法反抗的人。他们不敌大势,渐渐地妥协。裹脚也罢,贞洁牌坊也罢,都是骇人的封建礼教,都是吃人的糟粕。然而他们的弱小不足以反抗这铁的制度,任是捶击着大地,发着无声而又无奈的控诉。
觉慧是我不大喜欢的人,当然这也仅仅是个人的喜好。记得鸣凤去世后,觉慧竟一度想过要将\那个少女放弃\,而后却又表现出不一样的着急与焦虑,深深地自责。我无法接受这样子随意“放弃”的爱情,我也是从这儿开始不大喜欢觉慧。我想他并不爱鸣凤,他对她的情愫不过是淡淡地喜欢,并不像鸣凤般来的真诚热烈。他不过把和鸣凤的调情使作一种不用负责的承诺,其实并没有想过去付诸行动。事实上,觉慧一直没有付诸行动,直至最后才不满这个家庭,选择出走。在他无数次指责觉新“无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时,我总觉着他像个只会空谈大义之人。事实上,他成功地被祖父拘囿在家中,在鸣凤去世之后也并未嘶吼着反抗。那时我很愤怒,就像觉慧愤恨觉新的不作为一样,我无法忍受觉慧的“不作为”。也许潜移默化他受着封建思想的影响,多多少少还留着少爷的习性,并未真真切切地接受那些新思想吧。又也许他心中怀揣着的是更伟大的蓝图,因而无心顾虑眼前的挫败。正如文中提到,也许青年不应该恋爱,而是应该去追求一番更为伟大的事业。这么想,觉慧的形象倒也在心中好了许多。
我最喜欢的是觉民,因为他直截了当,他是最先用行动反抗的人。从觉民的身上我总能看到《复活》中赫涅柳多夫以及《树上的男爵》中柯西莫的影子,他们都是用行动宣言的反抗者,他们都有反抗的勇气和骨气。觉慧呵斥他人无抵抗,自己也鲜有实际的抵抗;而觉民只是做好自己,希望自己的行为可以带动他人对封建的斗争。相较之下,觉慧是个言论派,而觉民更偏向于行动派。当然两个派别无孰优孰劣之分,只是多多少少我觉着前者有些知识分子的软弱性。
琴是个幸运的女孩,纵使所有人反对,她的母亲支持她,觉民觉慧支持她。一个人在世上并不需要去想方设法减少反对自己的人数,不过找到一两个支持者便心满意足了。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苦衷。也许我们觉得觉新懦弱无能,但他不乏可怜之处,他自己的生活已经满是疮痍了,或许他以一种沉默的方式替他的弟弟们承担了所有的不幸。同时我们也没有办法去强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有的人终不能去做一些大胆冒险甚至有些“反叛”的事。从上至下,从里至外,没有人不是值得同情的,甚至连祖父也有其苦衷。每个人并不是生下来就不讲理,一脑子封建思想。祖父毕竟是受了几十年如此思想的熏染,文化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这种思想的烙印是最难抹去的。这其中没有个人的对错,错的是那个社会,是从前所有个人组成的一个无抵抗群体。
还想讲很多的人物,对每个人物还想讲很多事,可这些又不是一言两语可以道尽的。还是留一些在自己的心中回味罢。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