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教堂》读后感_900字
(2019-08-24 14:54:40) 读后感 -
《大教堂》读后感900字
读的书大部分是因为对作者感兴趣才去读作品的,通过作品总可以看到作者的部分人生经历。对国外作家的了解比较少,看这本书之前并不知道卡佛这个人。但是这种风格的作品我很少读,总感觉枯燥一些,书友发表的想法很少,拖了很久才读完。最后的卡佛自述和译者讲述,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对于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状态的细致描写,正是卡佛自己的经历。
“无时无刻不担心自己身下的椅子随时都会被人移走。”在四十岁以前,卡佛几乎从没有坐稳过,一次又一次地被生活拍打得颠沛流离。
其写法的确很奇妙,一开始我也试着了8联想人物之间会不会有什么关系。但是译者直接点破。
仍然可以读到一系列小人物在生活的泥潭里摸爬滚打:重逢恋人被轰出了刚刚借来的房间(《瑟夫的房间》);生活就像坏冰箱里的食物一样腐臭变质(《保鲜》);奔波的人失望地离开,扔下了曾经挚爱的东西(《马笼头》);父亲在痛苦的回忆中,拒绝下火车去见来接站的儿子(《软座包厢》);甚至有因耳屎堵住耳朵带来的不便和恐惧(《小心》)。
欧·亨利笔下的人物同样也是底层的小人物,还想欧·亨利写作的目的是为了给孩子买一个礼物。每读到他们的遭遇总会在崇敬里加上一份同情。理性的想来,如果没有这样的苦涩生活,也写不出来这么经典独创的作品。
不论是在自由的美国,还是在济南这样的城市,总能看到一些为生活所迫的奔波的劳苦民众。晚上9点多骑着我的小自行车回家,总会买点小吃做宵夜。因为创城,路边上很少有摆摊的,有也只是几个,并且是在很晚的时候才摆摊,还要时刻提防城管来检查。那个年轻的卖炸串的小伙子,总是穿着同样的衣服,也总会在那个固定的地方,我也总会买几块钱的。那天晚上,我等着他炸东西,在他旁边路过一个跛脚的衣衫邋遢的老人。年轻人回头对着老人说:大爷好啊!老人点点头,提着手里捡来的破烂走了。当时心中万千感慨,为什么这么多可怜的人,为着生活奔波一辈子。每每见到这些人总是可怜同情他们。但是我也想想我自己,为什么总会可怜别人,是因为我们同样是底层生活的大众,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还是因为我的怜悯之心总这样泛滥?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