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敢问路在何方:我的30年西游路》读后感_4000字

(2019-09-05 22:43:33) 读后感

《敢问路在何方:我的30年西游路》读后感4000字

我至今仍清楚的记得,我家的第一部飞跃牌黑白电视机。我家计划1988年翻盖房子,爸妈为此省吃俭用。我要看电视,爸爸说等房子盖好有余钱再买电视。但1987春节前,妈妈还是让爸爸把电视买回来。理由很简单:当时最受观众喜爱的西游记电视连续剧只在大年三十晚上播出一两集。大过年的,不能让儿子上别人家看电视呀,我甭提有多高兴了!此事过去30年了,我仍然记忆深刻,为什么?这都是拜西游记所赐。

电视剧西游记,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给一代又一代人带来欢乐。这个奇迹是谁创造的?导演和制片人是一个剧组的核心,而在西游记剧组中,导演和制片人都是杨洁。可以说,没有杨洁,就没有西游记。

一、认识杨洁

小时候看西游记,就对字幕中出现的名字杨洁有十分崇敬的心情,因为我觉得导演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一直以为杨洁是男的。看书才知道杨洁原来是一位女性,更加增添了对杨洁的敬佩之情。

百度才知道,杨洁,生于1929年,湖北麻城人,祖籍四川营山。2017年4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杨洁是中国电视第一代导演、第一代女电视艺术家,也是中国第一位女制片人。1988年,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其实,我觉得这些都不如“是她导演的西游记”评价高!

迄今为止86版《西游记》是每年寒暑假电视重播率最高的一部电视剧,留给观众印象最深刻,最经久不衰为观众所赞叹! 30年长映不衰,长映不烦。一生中,成就这么一部经典,足矣!

二、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我读《敢问路在何方:我的30年西游路》,看到杨老说:“要给自己留下一点他们的纪念,不只是记忆,而是更多!”感慨道:“更多,的确是更多!写的时候,是杨洁回忆录,出版后,就是一本小说,一本报告文学,一部历史,一部艺术谈心录……更多!更多!”

回忆录,是说本书主要内容是杨洁以导演身份讲述拍摄《西游记》的艰苦经历;

一本小说,是说本书围绕西游记的拍摄,描写了从受领任务,确定指导思想,选取演员、选择布景,到摄像、录音、剪辑等一连串的故事,真实感人,可读性强;

一本报告文学,是说本书真实再现了当时拍摄西游记的全过程,突出体现了真实性,八十年代有一群人是这么工作的!

一部历史,是说本书也生动反映了我国1980年代科技、影视、官场、社会等方面的情况;

一部艺术谈心录,是说本书集中反映了杨洁对于艺术的看法和实践,可以当做艺术谈心录来读。

……,是说本书还折射了杨洁的为人处事,积极进取、尊重艺术规律、不畏权贵等宝贵品质;本书还给人机遇与准备、选择与前途等方面的启示……总之,杨洁写出来后,就由读者来阅读欣赏审美了……

杨洁写这本书是要纪念那个时代,希望引起今人的一点感动或反思。杨洁不是要写一部小说,所以我们不必苛求本书的文学性。我们要看杨洁是如何拍摄电视剧的,要看杨洁带领一拨人拍摄电视剧体现的思想和精神。

三、西游记出世的关键点

(一)历史的机遇与有准备的头脑

1979年央视王扶林导演到英国考察,发现莎士比亚的戏剧在英国非常普及。同样是文学名著,而我国传统的四大名著,只有小说形式,电视剧、戏剧形式还没有。于是王扶林建议拍摄我们自己的名著。回过头来看,这是含金量很高的建议,既顺应了刚刚拨乱反正,群众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需要,又开启了改变名著的历史进程。时任台长戴临风决定拍摄四大名著电视连续剧。不管怎么说,历史机遇来了。1981年年底,时任央视副台长兼文艺部主任的洪民生宣布央视要拍《红楼梦》和《西游记》,由王扶林负责拍摄《红楼梦》,杨洁负责拍摄《西游记》。

要知道,就在这个任务前一刻,杨洁正在因为不能拍摄电视剧打调岗报告呢!1980年,杨洁在单位不给钱,不让拍电视剧的情形下,拍摄了《崂山道士》,并在央视播出;1981年2月,计划中的《女秀才》电视剧,在开拍前接到停拍的通知。杨洁仍不死心,打报告筹拍《三国》戏曲电视连续剧,结果石沉大海。于是杨洁打报告调岗。

虽然杨洁在拍摄电视剧的道路上,遇到很多障碍,但她积极进取,大胆实践,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这为她接拍《西游记》奠定了基础。没有过去的思想和实践的准备,她敢接拍吗?有拍摄《西游记》的任务,领导能选择她当导演吗?杨洁当西游记的导演,是历史提供了一个机遇,而她大胆的抓住了!

(二)路在何方与始于足下

拍摄四大名著,那不是一件小事,易事,那是千金重担。杨洁拍摄之路在何方?杨洁确定了四条原则:

1、忠于原著,慎于翻新。总基调定的好,体现了对古典名著的敬畏,确保了严肃性,也就种下了长盛不衰的基因。

2、剧集各有情趣,避免雷同。既强调新鲜、神奇,又强调浪漫,又富有人情味。杨洁认为:不论什么戏,若是没有情,就失去了灵魂。她强调要浓墨重彩的描写人情。这种下了观众喜爱的基因。

3、人物各有特点,既要符合原著中人物的性格特点,造型要求尽量美化。她认为,人各有特性,各有真情。就是妖魔鬼怪,也如鲁迅先生所言: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所以她选演员十分 “苛刻”,对演员化妆、道具要求十分“苛刻”。标准就一个,都必须与人物性格塑造相适应。所以她选演员不论出身,不论名气,火车上偶然碰到一个人都可拉来,以合适为准。

4、强调一个游字。杨洁坚持在“游”字上大做文章。她想通过这个“游”字,把祖国的名山大川、佛刹道观等景点,在《西游记》电视剧里推介出去。强调布景虚实结合,以实为主。要将神奇的故事和绝妙的风光结合在一起,大大增加美学价值,也弥补特技短板,避短扬长。

无论选人,还是取景,她都亲力亲为。为每一个演员,哪怕戏份很少,也要认真选取,不惜屈躬家访,不惜奔波千里;为每一个布景,更是不辞劳苦,马不停蹄,奔波全国了17个省份!她自己取的标题,就是始于足下。

(三)财权和人事权

财权和人权是做好一件事的物质保证。杨洁拍摄西游记时,都大胆泼辣的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创新。参与拍摄的各工种,以往的习惯是各部门指派,给谁就是谁。杨洁要求,有物色合作者的权利。台里提供的人,如果工作不合适她有权更换。台里财务制度严格,没有发票不能报销。杨洁要求,允许开白条。只要有经手人、验收人,她有权审核报销。

财权和人事权是争取来的,争取财权、人事权不是争权夺利,是为事业负责!没有财权和人事权的保证,她不能自由发挥,自由创作!

(四)忘我工作与不畏艰难

拍摄西游记的机遇有了;在准备离开岗位时天降大任,决心当然是有的;指导思想有明确了;财权和人事权有保障了,剩下的就是按拍摄计划一步一步往前走。

一句话可以概括杨洁的工作状态:以剧组为家。她的女儿没有人看,又经常犯病,只好接到剧组。

拍摄《西游记》遇到的问题至少有:一是经费少。拍摄到一半,央视以预算用完,不让拍了。后来他们硬是自筹资金拍摄。二是技术设备差。整个剧组就一台摄像机。当日本同仁听说后,无论如何也不相信。三是外景拍摄比较多,组织协调难度大,剧组风餐露宿条件艰苦。这些都难不住杨洁和全体剧组人员。杨洁自己说:带着“不辜负领导信任并为自己争气”的勇气,和“要以唐僧取经的精神去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全身心投入。

(五)非议与坚持

1、杨洁带领剧组没日没夜拍戏的时候,有闲言碎语,甚至恶意诽谤,说“国家不该拿这么多的钱让她去游山玩水!”于是,1986年4月,财政部、广电部和央视三家组成的三个人的调查组来调查了。调查结论:不但没有乱花钱,反而觉得剧组太苦,加拨了一百万,购置一台新摄像设备。

2、此后没多久,杨洁仍被台里要求停拍,说是三百万预算用光了,不打算继续投钱给《西游记》剧组了。杨洁多次找领导理论,央视最终松口,允许杨洁自筹资金拍摄。最后,铁道部十一工程局借款300万元,戏才顺利拍完。

3、主题歌风波。敢问路在何方,闫肃作词,蒋大为演唱,红遍大江南北。但当时这首歌,词曲均遭非议。杨洁坚持:作为一个导演,如果没有自己的主见,怎能完成交给我的任务!应该是我来对节目的艺术质量负责,所以不能人云亦云,哪怕是来自台长、专家的意见!并说:“领导相信我能拍好这部戏才起用我。既然由我负责,就请不要干预。如果不言以,等全剧拍完后,你全部换掉我也不管了!”

我就想,当今如果遇到此类问题,不知是何种结局?估计很多人就屈服了,马上按领导意见办,并且牵强附会出若干条理由!由此推论,领导定位不清晰,作风不民主,不知吧多少经典扼杀在摇篮中啊!

4、拍摄续集。当初因为经费制约,杨洁甩下五集没有拍摄。之后她一而再再而三的寻找经费,但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告吹。1998年春节,由中央一位首长批示,杨伟光台长同意,杨洁拍摄了续集。四大名著中,《西游记》最先开拍,最晚结束,不过终究是有始有终。

不得不说,看这本书我哭了。以前听说有人看琼瑶小说哭,我总觉得看书还能看哭?今天,我第一次哭了。在读到“如何比较”一节“……我就想起那仅仅一个多月钱,我们居然想用洒农药的飞机来航拍的实验,不禁心酸。”我评论道:“杨洁当时心酸了,不知流泪没?我看到这里眼泪直打转!”

对比日本拍摄装设备的先进,想到如果我拥有,能够实现多少想象,换取多少时间啊!想到自己全身心投入,一年年含辛茹苦经冬夏,几万里风霜雪雨处处家,多么忘我的付出啊!却还有许多刁难和非议,怎不叫人伤心落泪呢!

杨洁1929年出生,一直到1982年,也就是53岁才有机会创作这样一个作品!属于她的时代,也不过十年。积累了几十年的才华、能量、雄心、感情,在短短十年时间里一下释放出来,刚刚有所收获,还来不及展颜一笑,属于他们的时代头也不回地走了。他们如若在今天,可以写他们想写的,拍他们想拍的,这个世界,又该是怎样一种面貌呢?

谨以此文缅怀为我们留下《西游记》的杨洁导演!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