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遇》读后感_1600字
(2019-08-16 09:17:30) 读后感 -
《相遇》读后感1600字
读过这本,格非在我心里的地位暂时要超越余华了。这部集子应该已经笼括了格非最好的短篇小说,时间跨度数十年,读起来也就很慢,格非的风格变化也能略见端倪。在格非早期这些悬疑类型的故事里,谜底本身并不重要(甚至到最后,我们也不知道到底要寻找什么),越探究离事实越远。重要的是人物在其中的状态,寻找过程中的感官体验,和寻找过程中遇到人物的状态。叙事空缺带来各种限知的谜团,而每一种限知都彼此冲突,将我们可以相信的部分冲撞得稀碎。(《青黄》)那些迷雾般叙述历史的小说,表面看都像通俗奇情故事,实际都是反套路反高潮的迷宫。(《迷舟》)而在另一些小说中,记忆是不靠谱的,时间也是不靠谱的,环境总和人心的渴望相契合,让“人们的感觉发生某种程度的偏差”。(《雨季的感觉》。颇有马尔克斯的味道。)故事总在叙述中被呈现,而随着新的人物出现,新的叙述又在不停地推翻之前的叙述,故事进入重新审视的怪圈。而一个人的叙述,同样是不可靠的。(《褐色鸟群》)这些小说大多轻盈而难以捉摸,读者的感受就像《褐色鸟群》中的提问者和倾听者棋:“我想她大概已经被故事的那些悬念和细节织成的网罩住了。”无比冷静的叙述带来智性的微笑,作者牢牢把控着整部小说的进程,读者只能加快步伐,跟着各种矛盾的碎片不停地寻找,疲于奔命,最终在永无止境的叙述怪圈中获得无尽的阅读快感。还有一些小说,同样有着复杂的谜团,但这谜团最终被解密了。这是格非小说中罕见回应现实的一篇,轻盈的格非在这里走向坚实的大地。(《戒指花》)。在这里,被现实颠覆的反而是那些自以为是的欲望的“圈套”。这些故事繁复,优雅,精致……格非真是博尔赫斯的好学生啊。
再加上“江南”,就突破博尔赫斯的束缚了。这江南不同于苏童阴郁黏湿腐烂怨毒的江南,不同于余华诡异暴力冷漠荒诞的江南,而是神秘轻盈迷雾朦胧的格非的江南。格非是正儿八经中文系科班出身的作家。在如今余华和苏童都写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只有格非还能保持稳定的产出。“三驾马车”的轨迹对比很有意思。格非的细腻程度也许比“三驾马车”其他二人要更高一些。格非的句子既有中国古典之美,又有着非常西式的表达。余华的特长在简洁。苏童……喜欢不起来。可能是还没找到合适的阅读方式。
离开江南,格非的创作走向一批“故事新编”。这新编不是鲁迅式的旧故事新演绎,而是“故”事,故旧事新演绎。李商隐《锦瑟》的意韵如何演绎?(《锦瑟》)王之涣流传至今的为何只有两首诗作,他和高适、王昌龄的轶事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秘?(《凉州词》。所谓佳话,最初都是丑闻啊。)格非精心挑选的“故”事,也都是最缺乏史实证明的,或者神秘莫测,可以任其抛到格非的迷宫中肆意涂抹的。当他把这些“故”事重新讲述,你又不得不佩服他的想象力:《锦瑟》背后是连接成环的多重梦境,庄周梦蝶式的无尽循环(到最后,成为一篇元小说);王之涣的敏感,孤独和自我毁灭。
最后是两篇藏区背景的小说。四种不同势力在藏区的相遇,(《相遇》)是我迄今看过最复杂的一篇,也是非常不格非的一篇格非小说。中与西、世俗与宗教两两组合形成了四种势力,四种势力在藏区相互交织造就了六种不同的相遇,气势恢宏……最后一篇《蒙娜丽莎的微笑》,意外地在宏大的《相遇》之后走向朴实简洁,简直臻于化境。格非一贯的形式大过内容终于被作品中精神指向的悲悯所弥补。小说中胡惟丏的初恋情人被老师戏称“秦可卿”,胡惟丏仙人般飘飘然拂袖而去像极了贾宝玉。直到多年以后“我”在西藏大梦一场才发现,那些关于胡惟丏所谓的超然物外不过是他人可笑的想象。(这一点与《戒指花》高度相似。)“我们每个人在心底里都想过别人的日子,这就是这个世界的根本悖谬所在。”这一梦像不像秦可卿带着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这个世界简直就是蒙娜丽莎的微笑。如何才能捉摸得透呢?读完最后一篇,整个人都庄周梦蝶,亦真亦幻。前面读过的小说齐声轰鸣,像水一样在我的脑内相互交织。一次久违的灵魂超脱……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