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_1900字

(2019-08-16 02:21:47) 读后感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1900字

61/100《我在故宫修文物》

这书应该是同名纪录片上映后,追着热度出版的,刚看一点的时候有读友评价说不如纪录片,我就放下书去看了纪录片,看完后感觉不错又拿起书继续读。

我觉得内容挺好的,一点也不比纪录片差,纪录片受到时间限制总是没有办法面面俱到,而且这本书根据工匠们的口述编写,每位工匠在纪录片中没有展现出来的性格和想法在书里比较清晰的体现了出来。修文物这个工作不是属于谁想做就能做的,我给本周周记取的标题也叫“一种工匠精神的解读”。

书的序言引用了木心的《从前慢》:“从前的日子过得慢,一辈子只够爱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过去很多工作都是靠纯人工,靠传帮带,有传承、有行规。故宫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工匠是四代人的传承了,共同的理念是慢、细、旧和纯人工,共同的经历是磨性子,磨好了性子再学手艺和文物修复的理念。在工匠们口述历史下,你不光可以看到文物修复工作的方法、工序流程,还可以看到中国企业用工、企业管理等一些列变化,当然还有人的变化,时代的变化。

故宫修文物,这个工作岗位具有比较明显的地域性和专业性,不管是皇帝还在时就在故宫当工匠的,还是故宫文物院成立修复厂后从南方聘请的老师傅们。他们最早是手艺人,手艺好接触到文物修复,那时候文物多为私人收藏(皇宫的都是皇帝的私人收藏)。解放后,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文物,将这些人召集到北京工厂里工作,这些专业手艺人就是第一代修复专家。这一代人,备受尊敬,同行也多,很多好东西好手艺都还在,他们保留了“老人”的方式方法和做派习惯。

那个时候是孩子可以继承父母的工作岗位的,那个时候学校还包分配,那个时候还是铁饭碗。人们没有那么多选择,你也没办法完全说他们就是热爱本行,也有一部分是为了生活。口述的这一批快要退休的老工匠大多都是这样的情况,靠继承父业、分配、拜师傅或其他方式做了这个工作,经历社会变动文化程度不高,有手艺但是可能没有系统学习过,都是靠师父手把手教和带,几十年来也爱上了这份工作,但最初选择这个职业被动居多吧,他们更多的作为专业工匠和选择来做工匠中过渡的一批人,传承了文物修复技术,保证了这个非物质文明不断档,他们是第二代。

第三代工匠为现在的技术骨干,中坚力量了,他们那时高校毕业已经不包分配了,北京有首都优势,优秀人才扎堆,进了故宫干起了修文物的工作意味着艺术创作只能作为副业或工作之余的爱好,也意味着你离艺术家之路、赚大钱机会背道而驰。这批早一些的高校毕业生专业扎实,功底好,和他们的师父比起来思想更开阔。这本书里我觉得代表人物就是杨泽华、屈峰和闵俊嵘,他们探讨了历史和传承,也讲了变革和创新,最重要是清晰看待这个工作和自己的内心。这一时期也看见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变革,改革和开放。这批人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对历史和文物的敬畏,对艺术的喜爱让他们放弃了更好的条件、环境、机会和金钱,选择以无名的匠人心态进行修复工作。但他们也有他们的苦恼,除了本职工作还肩负一些管理、学术工作,还要培养比他们更加浮躁的年轻人,另外他们也会受到更大的诱惑和生活压力。

第四代工匠为80、90后了,他们是新时代的年轻人,视野开阔知识面广,专业知识强,学历也高,只是通病为浮躁。需要好好磨性子,忍住寂寞,尊重师父,传承技艺。这个时候劳动力市场又出现了颠倒,连艺术这样专业性强的学科也是年年挤满人,就业压力激增,故宫在招人上可能会比原来更加容易,本科、研究生甚至博士生选择性更多,但是真正能留下来的,踏踏实实做一个无名工匠的却越来越少。这也是时代和人相互影响的结果。

看纪录片时,经常有大段大段可不说话的工作环境和过程的镜头,在这个地方上班,人是静的,心是沉的,和外界是没有联系的。“可以巧手以做拙作,不能庸工以当精致”,《髹饰录》中这条工艺原则,最好地概括了匠人原则。这些不说话的器物,历经历史长河的洗礼,被一代代无名的良工巧匠保养修复,才能流传至今成为国之瑰宝被世人瞻仰。

“择一事,终一生”感谢这部纪录片和这本书,传达这令人尊敬的工匠精神。

没有人告诉过我们,生活到底应该过成什么样。
杨泽华说:“我的能力也有限,我老是说每代人有每代人干的事,但是不管多少,你积极地去迈出这一步,后边还有人。”每一代人都尽己所能地解决问题,如愚公移山,世世代代无穷匮也。这个思维里令人感动的不是相信明天会更好的乐观,而是对一代代传承者的信任与期待。这是瞬息万变、每十年就结束一个时代的现代化社会中奢侈的思维。这种思维里有着对某种近于永恒之物的相信。
功夫在现代成为武术的代名词,但在以前,它指的是时间。
“可以巧手以做拙作,不能庸工以当精致”,《髹饰录》中这条工艺原则,最好地概括了匠人原则。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