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体知道答案(珍藏版)》读后感_1600字
(2019-08-02 06:46:21) 读后感 -
《身体知道答案(珍藏版)》读后感1600字
我们为何不敢做自己?
美国著名催眠治疗师史蒂芬·吉利根:如果没有身体的佐证,一个道理对你而言就可以说是一个谎言。尊重身体的感受,少压抑强烈的情绪。这是我们的毕生修行,修得越深,收益越久远。
最近看完了《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加上听“李翔知识内参”4-11,如何进行批判性阅读,我终于想通一个写书评时的问题,那就是不需要把太多的想法和笔记都融合在一篇小书评里,抓住一两个点然后拓宽思维就足够了。所以武志红的这本书,我只从感知身体,尊重感受这个点聊一聊。
“你对身体投入越多的觉知,你的免疫系统就会变得越强,好像每个细胞都被激活并欢跃一样。你的身体喜欢你的注意力,它同样也是一个很强的自我治疗体系。当你不进驻你的身体里时,大部分疾病就会乘虚而入。”武志红老师这番话是强调尊重身体感受的意义,左半球大脑掌控着理性,提醒我们遵守各种规则;右半球大脑掌控着感性,随心所欲,自由自在。身体的感受和情绪密切相关,当我们压抑强烈的情绪,尤其是负面的情绪(愤怒、内疚、悲伤、羞愧等)时,可以短期内发现自己头疼,或者胃变虚弱,长期发现更严重的疾病,这种长期的压抑使我们的潜意识和意识分裂,应该正常在身体内流动的情绪阻断了,潜意识只好通过身体来表达。用张德芬的经典话总结:“跟你的身体对话,倾听你身体的讯息。”
“我们为什么不敢做自己?
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的观点:因为在成长中,人们得到的积极关注是有条件积极关注,而很少得到无条件积极关注。有条件积极关注的逻辑是:你必须做到A,我才能给你B。B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是精神奖励。在有条件积极关注的影响下,一个人会形成这样的经验:只能表露“好的”(或“可被接受的”),否则就会被拒绝被伤害。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不断学习、修正自己“应该如何部分地表露”的过程,最终就形成了一套外在评价系统。然而,“表露”经常违背内心,你认为自己“应该这样做”,但你的体验和感觉却是另外一回事。久而久之,一个人会逐渐忽略乃至压抑自己内心的体验与感觉,只去关注别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自己怎样才能得到别人更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
引用原文案例:“ Anne发现,原来别人的看法并没有那么重要,“我行我素”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譬如,以前她把和领导顶嘴当成灾难,刻意压下了自己心中的很多怨气,但和顶头上司吵了一架后,她发现天没有塌下来,反而为自己赢得了不少好处。对她来讲,这完全是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这个体验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她在工作领域的外在评价系统。简单地说,Anne的工作与生活不再以其他人为核心,而是以自己为核心。舒老师说,这种内在评价系统不是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而是最健康的人的心智模式。”我从Anne身上看到了自己,看到了家人,也看到了很多朋友的影子。将满足自己的愿望看做罪恶,将我行我素看成另类者,憎恨自私自我,对朋友的请求难以拒绝的老好人们,都是死要面子,心里难过的不健康心智模式。把别人的需要看得更重要,忽视自己的需要,一定会引起身体的反抗!
武志红的不敢做自己是从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的积极关注角度理解的。不敢做自己,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带着风格不同却符合大家口味的面具来安放摇摇欲坠的心,活成一张皮,内心空虚而迷茫。我们不展示最全面真实的自己是恐惧“坏我”得到别人的抨击,内心受到伤害。当我们遇到无条件支持自己的人时,才敢于脱下面具坦陈相待。可悲的是,总有些中虚荣之毒太深,所以脱不下面具,越戴越依赖,越戴越恐惧被人发现“坏我”。
我对于不敢做自我的理解角度是社会性的刻板印象的极端和角色影响:当我们从事某类职业时,社会对我们提出那个角色下的要求,慢慢地人们节省宝贵的认知资源,就对职业者产生刻板印象甚至偏见,我们难以说服别人时,就可能为了迎合而戴上面具,从而快捷满足需要。当有人要立志不戴面具时,就会被看成异类,像柏拉图的洞穴之喻。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