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财不用懂太多》读后感_1000字
(2019-08-15 14:58:58) 读后感 -
《理财不用懂太多》读后感1000字
1.前20%的投资理财知识,决定了我们80%的投资回报率——因为人类学习某一项技能的回报是边际递减的
2.30岁至退休,是我们人生最主要的积蓄期,我们的进水管会大于出水管,这期间也是实践财富管理最重要的时期——前30年打下的只是基石,后30年才真正开始建房子!
3.低收入人群需要努力做加法;中高收入的月光族需要控制减法;只有高储蓄率人群管理财富(指数运算)时效果才比较明显。我们经常说不要埋头苦干拿死工资,要学会钱生钱——但是财富管理的前提是,你在开支之后能剩得下“钱”,才能拿去钱生钱。
4.CPI只是从某个层面上反映通胀水平,而不能将CPI等同于通胀。CPI是一个统计数据,这个指数在统计时,须赋予每项商品不同的统计权重,权重取值直接影响CPI的最终统计结果。因此,不同收入阶层的人对通胀的感觉是不同的。
5.什么时候容易发生大幅通胀?以下是两种常见情况:
(1)当经济萧条时,劳动生产力(提高)对超发货币的抑制作用降低。而此时政府部门会施行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来刺激经济,这包括货币政策(发行更多货币)和财政政策(财政赤字),双重叠加引发更高水平的通胀。积极政策施行后,一直要到中后期通胀才会显现出来。
(2)经济繁荣的中后期,投资和消费都比较活跃,社会总需求旺盛,进而拉动借贷利率、基础原材料、劳动力等价格上涨,引发通胀。
以上两个时期,注意做好财富的保值、增值工作。
6.小诺借了10万元,即使按目前年化3%左右的货基收益率计算,半年时间也有1500元收益,远高于小欣借走的几百元——但为何损失额更低的小欣,反而更令人不悦?
人的大脑有时候很有意思,我们抛开上例中的情感因素不说,也不理会资金的时间价值——无端损失了1000元,和本应赚取的1000元最后没到手,这两者的经济值是相同的,但带给人的痛苦值却不一样。
7.节约开支有时是必要的,但如果已经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建议马上停止这种愚蠢的做法。
8.对生活开支记账的方法,可以试行一两个月,以便精确地了解自己的消费结构。但如果年复一年“坚持”下去,结果反而是弊大于利。很普遍的例子,当你盘算怎样节约人际交往开支的同时,也将失去人脉关系带给你的一些机会。在开支方面过于精打细算容易养成“极度厌恶风险”的性格,即便有一定的储蓄,也只能死死地放在低风险、低收益的资产中(如银行存款),接受通货膨胀的侵蚀。更要命的是,这个坏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