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传习录》读后感_6000字

(2019-09-11 14:08:15) 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6000字

浅读《传习录》(一)

王阳明,这三个字,在当今社会,恐怕但凡是读过几年书的人,就没有不知道的,一直以来,王阳明都是一个偶像般的存在,很多著名的大人物,如张居正、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甚至日本的东乡平八郎、稻盛和夫等都是他的超级粉丝。

王阳明为啥那么受欢迎?因为按照世俗标准,他简直是个完美的人。《左传》讲过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占全了。立德:授课育人,弟子满天下;立功:多次平定叛乱,几乎没有败过;立言:提出的“心学”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成为儒学又一个大的分支体系。中国历史上“两个半完人”,一个是孔子,自不必言,一个是王阳明,剩下半个是曾国藩,而且严格来说,中国历史上能做到“三不朽”的,大概只有王阳明一个。更重要的是,他不像孔子那样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死后才被人无限追捧的圣人,而是一个功勋卓著的成功人士,这才是最吸引现代人的地方,朱熹的学问大不大?怎么还没有王阳明这么受关注,最重要的原因,你只是一个思想家,你在政治上,没有建树没有功劳,你少了立功这一条,所谓的“内圣外王”,恐怕也就只有王阳明做到了,他不牛谁牛?所以《传习录》被当成了这位成功人士的成功心法,一直在图书市场上保持着很高的热度。

但是呢,《明实录》(明朝人修编的明朝历史)记载的王阳明,完全又是另一个样子,按照那里的描述,王阳明是一个堪比秦桧一样的人,只不过是清朝后来给王阳明翻了案,要我说,如果王阳明的恶名在当今社会坐实了,那么他的心学也一定会被世人因人废言,而变成荒唐可笑的异端邪说,至于哪个历史是真实的呢?不知道,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情感偏好,既然我们正在读王阳明,我也就不扫这个兴了。

但是话说回来,阳明心学虽因王阳明的所塑造的个人伟岸形象而光彩夺目、熠熠生辉,但如果那些个慕名而来的,希望从阳明心学这里觅得什么成功学的秘诀,成为像王阳明那样的现世成就,恐怕是会无功而返,为什么?因为讲到底,心学它是儒学!

什么是儒学?这个话题太大,不过我们把它的内核抽取出来,简单阐述一下,中国人几千年,培养出的到底是啥?是这些服装?艺术品?还是一大堆这些书?应该都不是,是一种集体人格,这个人格就是儒家的最终产品,这个人格叫做—君子。

儒学当中有一个词,叫孔颜乐处。就是说孔子和他的弟子颜回,这两个人有啥可乐的?在《论语》上有这么一句典型的话,孔子表扬颜回,说颜回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就是这哥们,你看他啥也没有,整天就弄个小瓢在陋巷里面待着,晒晒太阳,抓抓虱子,一点钱也没有。但是他过得还挺快乐,别人觉得不堪其忧,但是他自己觉得很快乐,这就叫孔颜乐处,孔颜乐处是一种君子人格的境界。

也就是说,成功学跟儒家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儒家追求的根本就不是那个成功。孟子见梁惠王时,梁惠王问他:“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我这兜里就两样东西,一个是仁,一个是义,谁跟你讲利益?成功学在我这儿是找不到的。这就是君子。

但你要问了,不对啊,自古以来,读书人不就是靠学习儒家经典,进朝为官,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你怎么说儒学与成功无关呢?没错,宋朝理学获得正统之后,统治者利用政权,把儒家经典作为科举制度科目,你想当官就必须学儒学,但并不代表儒家思想本身就是追求升官发财的,这是两个概念,而且,恰恰是因为此,逐渐导致读书人学儒家经典,只为升官发财,以至于满口儒家经典,倒背如流,背地里干的事情与儒家思想要求的完全背道而驰,所谓“心口不一”,这也才导致了王阳明心学的创立,此处说一下,后面我会讲到。

因此,我们读过王阳明的都知道,他打小就立志做一个圣人,圣人是什么?就是这样的一种君子品格的极致,它不是当官发财,而最终它的现世成功,可以说,只是他在“事上炼”的副产品,他的目的不是成功,是成为圣人,成功是成圣之道上的意外风景。不过呢,我说了这么多,儒家虽然不能够帮助你成功,但阳明心学却有点特殊,如果你吸取了心学之中这一套强大的方法论,确实能够塑造出一个“成功者”的必备品质,成就一个坚定不移的强大内心。不多说,下面开始。

一、何为《传习录》?

《传习录》,这是王阳明的弟子们记载老师的语录和书信而编出的一部书,相当于心学阵营里的一部《论语》。宋朝以后,儒家分为理学和心学两大阵营,理学的《论语》就是《近思录》,心学的《论语》就是《传习录》。从宋朝到清朝,理学是主流,心学是支流,甚至可以说是异端。《传习录》的很多内容都是针对着理学而发的,对传统的儒家经典,也就是四书五经,做出了和理学不同的解释。所以我们读《传习录》,最大的障碍就是没法直接上手,而要先熟悉四书五经,再熟悉理学,才能看懂《传习录》到底在说什么。

我们还要知道,王阳明是在理学一统天下的时候标新立异,必然承受很大的舆论压力,所以他有很多话说得格外小心,我们只有站在明朝人的学术土壤上,才能对那些话产生敏感。也就是说,我们要理解一个思想家的思想,你不能够脱离他的时代背景,单独理解他的思想,你就会有一种很突兀奇怪的感觉,就好比我们读论语,你会觉得孔子的话很奇怪,很没有道理,但你要知道孔子当时是处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说话是有具体对象,针对具体时弊的,就好比我们看伦巴舞蹈,如果你去掉他一个双人舞舞伴,那个人的舞姿就会很奇怪,就是这个道理。

《传习录》的书名出自《论语》,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传不习乎”是说老师教的内容自己有没有好好复习。

二、“心即理”

什么是理?

理,就是程朱理学的理,这就需要说一说理学的天理为何物。

我们需要从孟子开始讲起,比如这样一个场景:当你看到一个小孩子就要掉进井里,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孟子说,所有人立即都会产生惊惧和恻隐之心,而这种心情从何而来呢?是想要和这个小孩子的家长攀交情吗,是要在乡里博取名誉吗,是因为厌烦小孩子的哭声吗?显然都不是,这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反应,这就是所谓恻隐之心。

人有四种与生俱来的善心,除了恻隐之心外,还有羞耻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像有手足四肢一样,如果将它们培养茁壮并推广开来,便足以安定天下,倘若任由它们凋萎,这样的人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这四种萌芽,《孟子》的原文叫“四端”,就是“四种端倪”的意思。

今天的动物学家会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各类哺乳动物在婴儿期的哭声极其相似,就连动物妈妈都无法分辨。最有可能成立的解释是:从幼崽角度而言,哭声能吸引到的关注越多,自己的存活几率也就越大;从妈妈的角度而言,听到哭声之后的反应速度远比反应的准确程度重要。

再者,如果我们沿着孟子的逻辑再进一步,就会发现人性的“端倪”好像不止四种。比如,当你看到一个猥琐大叔正在对一名美女行禽兽之事,在你义愤填膺地英雄救美之前,心中竟然也会萌生一点罪恶的念头。或者在玩电子游戏的时候,屏幕上机枪狂扫,血光四溅,你竟然觉得兴奋。你的心底为何这样龌龊?如果请孟子解答,他会说这是你的善念被邪念遮蔽了的结果。显然,事情并非如此。

那么我们就要追问了,什么是善和恶?这是很难定义的概念。仅仅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善可以说是群体协作能力的指标。一个人善的程度越高,自然也就越合群,同伴都愿意找他合作。善,当然是一种生存优势。但是,恶竟然也是生存优势。一个人如果不够恶,不忍心投入你死我活的争夺,那么在资源高度匮乏的原始生存状态里,结果只能是饿死。不同的生存优势在亿万年进化中积累成天性,继而在不同的时代,被不同立场的人,贴上不同的道德标签。

孟子当然想不到这些,他只是归纳出自己最欣赏的四种品质,把它们当做人的全部天性。然后,既然找准了善的根源,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把它们小心呵护,使萌芽成长为参天大树。这就引出一整套心灵修炼的方法。

《孟子》的这些内容,恰恰是宋朝儒家最需要的。性善论为儒家落实了终极依据,心灵修炼的方法填补了儒家的空白。这套方法被重新包装出来,完全可以和佛、道两家的修行功夫媲美。但是,好像还有一点缺憾:人就算天性是纯善的,但这个天性从何而来呢?如果只是爹妈给的,那可不如佛教的解释来得高端。佛教讲业力,讲轮回,道理不但高深,解释力还特别强。那么当务之急,需要把人性的来源追溯到尽头,追溯到再也不能往前追溯的程度,给它的来历造一份闪光的家谱。

孟子讲过,天下人心都有相同之处,那就是理,就是义。

这话讲得太朴素,宋朝儒家接过话头,深化处理,终于打造出了一个“天理”。

终极真理诞生

理学家讲的概念里,“理”和“气”是成对的。简单来说,“理”是抽象的规律,“气”是具体的物质。人的身体属于“气”的范畴,人性属于“理”的范畴。朱熹在《孟子集注》里解释人性善,说从“气”的角度来看,人无非是一种普通的活物,有知觉,能运动,和动物没多大区别,但是从“理”的角度来看,人心中的仁、义、礼、智完全具备,这就是动物比不了的。告子没想通这个道理,误以为人性属于“气”的范畴,这就把人和动物看得一样了。

今天我们从生物学角度看,人和动物又何尝不一样呢?但是,要接受如此残酷的现实,这不是古人的心理素质能够承受的。即便在今天,人们还是愿意畅谈人性的高贵,毕竟有谁真心愿意把自己降格为猴子的亲戚呢?人很势力,嫌“老家”的亲戚丢脸。

话说回来,理学家发现了“天理”,而且“万物皆是一理”。这是很了不起的发现。今天的物理学家致力于统一引力、强力、弱力、电磁力这四大基本作用力,很想凝练出解释一切物理现象的大一统理论。前沿物理学家们至今没能做到,但宋朝的理学家做到了。禁不禁得起推敲是另一回事,但它至少是一种“终极真理”,具体而微,解释力惊人,完全有资格和佛教、道教的“终极真理”媲美。

如果再有人问:“人性为什么善?”

你就可以回答:“天理至善。”

如果对方再问:“那为什么有恶?”

你就可以回答:“人性一分为二,有天命之性,有气质之性。前者来自天理,所以善;后者来自肉身,所以恶。”

对方再问:“人为什么有好有坏?”

你可以回答:“肉身就像天上的云,天理就像阳光。有人是白云,有人是乌云,透出的阳光就不一样。”

对方再问:“坏人怎么才能变好?”

你可以回答:“修炼心灵。”

对方再问:“怎么修炼心灵?”

你可以回答:“存天理,灭人欲,就像拨云见日一样。”

对方再问:“好色明明就是天性,这到底是好是坏,是天理还是人欲?”

你可以回答:“天理和人欲的区别往往很微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拿好色来说吧,如果你本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念头去好色,这就是天理,如果你想学西门庆,那就是人欲。”

总而言之,掌握了这套理论,基本就能够解答当时的一切问题。

请注意,是“解答”,不是“解决”。

当然,它也能“解决”一些问题,甚至是很实际的问题,比如你要参加理学时代的科举考试,对《孟子》一科的题目就要用这种思路去答。如果你像今天很多国学爱好者一样,只读过《孟子》,但没读过朱熹的《孟子集注》,你就没办法去古代做官了。

宋朝的儒学,几乎全是在孟子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假如孔子复生,一定看不懂。是的,到了这个时候,孔子只是一个牌位,被高高地供起来。孔子和孟子的关系,有点像《水浒》里边晁盖和宋江的关系:宋江虽然后上梁山,但做了梁山上的实际操盘手;晁盖注定会死,但晁盖的牌位永远要比宋江的座位优先。

十六字心传

“十六字心传”首先区分“人心”和“道心”。按照朱熹的解释,人当然只有一颗心,属于“人欲”的那部分叫“人心”,属于“天理”的那部分叫“道心”。“人心”是坏的,充满私欲,总是诱人犯错,这就是“人心惟危”;“天理”是好的,至善至公,但总是被“人欲”遮蔽,很难显露出来,这就是“道心惟微”。做人就应该全心全意地“存天理,灭人欲”,这就是“惟精惟一”。最后一句最关键:奉行中庸之道,这就是“允执厥中”。

当然,汉朝人和唐朝人不会做如此深刻的理解。但朱熹的解读,有一个很突出的优点,那就是给上进的人指明了修养的方法,或者说指明了通往中庸之道的途径。再具体一点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两句点明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惟精惟一”,这是用功的方法,“允执厥中”,这是“惟精惟一”最后能够达到的目标。“精”就是“精明”,能分清自己的心里哪些是天理,哪些是人欲;“一”就是“专一”,始终守住天理,没有一刻放松。

这种功夫说来容易做来难。我们待人接物,永远做到有礼有节,这已经很不易了,所以独处的时候总需要放松一下,比如动动歪脑筋,拉上窗帘,看一点让人脸红心跳的节目。这不伤害任何人嘛,有什么不可以?但是,朱熹会说:“这当然不可以!”独处的时候也不能放松自己,因为《中庸》说了:“道”是片刻也不能离开的,如果能离得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即便在没人看得见、听得见的地方也会谨小慎微。

这就是儒家的经典概念“慎独”,要求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也不能放松自己。

理学家有一门经典的修心技术:没事的时候就静坐,平息一切情绪,这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的状态,也就是“中”的状态,手边摆着两盒围棋子,如果心里动了一个善念,就拿出一个白棋子,如果心里动了一个恶念,就拿出一个黑棋子。一开始的时候,肯定黑棋子多,白棋子少,久而久之,白棋子就会超过黑棋子。等到纯白一片的时候,那就是功夫练成的时候,你就算用天理把自己洗白了。

这就是理学的贡献,让儒家也能像佛教、道教一样,有一门很具体的内心功夫可以修炼。对照孔子的教学,那些无非都是学礼仪,学射箭,学音乐,再难也只是粗浅的外功。进入理学时代,儒家才终于有了内功心法。这份内功上通终极天理,也就是上通太极,这才是真正的太极神功。

什么是心?

我们已经知道,何为天理?就是大道,宇宙的终极真理,但理学认为这个天理在宇宙万物之中,陆九渊说,充塞宇宙的“理”,就在人的心中,“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宇宙间万事万物之“理”,和人心之“理”是完全相同的。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是什么?不是我们的心脏,而是我们大脑里的一切意识,用叔本华的话说,世间的一切,皆为表象,但凡你能够所认知到的一切,都在你的表象世界之内,那么对于每一个来说,世间万物,都在你的意识世界之中,都只是你的表象,都在你的“心”里,那么世间万物的“理”,也在你的心里,因此,我们无需向外去求,只需到我们的内心之中,就可以找到那个至真大道。因此,“心即理”。(未完待续)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