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_1300字
(2019-09-26 11:39:22) 读后感 -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1300字
早在中学历史书上,对列夫托尔斯泰三大名著略有所闻,《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一直没有找机会拜读。读一本浩浩荡荡上千篇幅的名著着实需要点耐心。以主人公安娜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折射出家庭伦理与道德人性的美与善,丑与恶,以阶级斗争农业社会下劳作为副线,折射作者对旧制度的抨击与新制度呐喊。文章一开头就以朵丽丈夫出轨引开家庭矛盾,‘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然后又以这位传统的女性各种挣扎抗争乃至最后的妥协与原谅,和现代家庭闹剧又是如此地相似。
爱情中的他们都是如此地善妒,安娜与伏伦斯基,列文与吉蒂,诸如此种,《霍乱时期的爱情》里有这么一段话:弱智永远无法进入爱情的王国,那是一个严酷、吝啬的国度,女人只会对意志坚强的男人俯首称臣,因为只有这样的男人才能带给她们安全感,她们渴望那样的安全感,以应对生活的挑战。” 用在这里是多么地形象。从吉蒂一开始在伏伦斯基和列文之间更加倾向于前者,在伏伦斯基那里被‘拒绝’,即她所以为的侮辱而倍受伤害与羞耻还为此大病一场岌岌可危,到后来选择对自己死心塌地的列文。安娜在伏伦斯基那里因感受到随时被抛弃的不安全感,变得患得患失,敏感神经脆弱到极点乃至最后走向极端,伏伦斯基虽然爱安娜,却没有办法像安娜那样不顾一切去投入,人性自私使然,他更加珍爱的是他自己他的自由他作为贵族军官的权势以及上流社会的色彩缤纷的社交,安娜后期的敏感与神经质让他更加严重感觉到自由的束缚,所以更加不顾一切想要挣脱。安娜作为新时代女性的典型画像,试图挣脱旧制度上流社会不堪的思想制度与束缚,她是集美貌与智慧于一体的女郎,从一出场主角光环就牢牢套住,使围绕她身边的人都黯然神伤,但却又在这个勇敢追逐自由与爱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成为这个时代不可逆转的悲剧宿命。
列文作为这个新旧阶级抗争的核心人物,似乎也是作者本人的灵魂化身,他渴望和自己心爱的女孩吉蒂结合组建家庭,可婚后他又因为现实中的夫妻生活和理想中想象的相差甚远而倍感失落,他更像是一个理想王国的搭建者,无法忍受世俗中像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普通生活却不得不承认生活总归于平凡与世俗,这一点我却感同身受。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人,他醉心于劳作,思考农民阶级运动及如何去提高劳作效率,他有许多先进大胆的想法却屡遭拒绝与否定,后期他醉心哲学研究,思考生死存亡的意义,追问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他内心那种复杂的情感和思想抗争和作者本人是如此相似,而作者却比他更为错综复杂和丰富。这也就不难理解作者本人后来为什么会选择在一个冰天雪地的夜晚离家出走最后客死他乡。天才作家都有着常人不可理解的灵魂思想,他们敏感多情却又有着忧国忧民的胸怀,与世俗抗争的勇气和铮铮铁骨。他是如此地孤独,但这份孤单却不是来自世俗,而是灵魂最深处的孤独。
全文用了绝大部分篇幅去做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与描写,这也是作者的擅长之处。才学疏浅,读过作者本人的书也不多,不敢妄去评价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艺术。只怪历史学的也不好,倘若能置身当时社会背景和阶级矛盾,兴许能读出更为深刻的东西来。
2017.3.31 somnus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