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_1600字
(2019-10-08 18:40:45) 读后感 -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1600字
最后两份申请实在无心应对,为了逃避正事,终于把这让我读了小半年的短短故事看完了。触动我的点实在不多,能做的似乎只有简单梳理故事情节,当做记录供日后参考。
《喧哗与骚动》久负盛名,最大的特点或许就在福克纳的意识流创作。齐名于普鲁斯特和乔伊斯,这本书不读好像就不配说了解美国近代文学。以第一人称口吻叙述的全书前四分之三,都穿插着大段没有标点的跳跃破碎的文字化的思绪。可惜悲哀的是,读书读这么多年,我最习惯的阅读方式依然还是先读“故事”。情绪化的不成章法的表达,充满暗示的景物描写和渲染,在我看来都是不够吸引人的匆匆略过的部分。而故事情节如此简单薄弱的本书,似乎就该让我失望。
康普逊家族的每一个人的人生,无疑都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
天生智力缺陷的本杰明,以孩童的眼光和心态目睹大家庭的阴暗压抑和死气沉沉。姐姐卡罗琳在青春期便大胆偷情,未婚先孕又被丈夫抛弃,成为镇上臭名昭著的“残花败柳”,生下女儿昆汀后便被放逐离家。小本失去最信任和依赖的亲人,心智未得开蒙却无人启迪,四十年如一日被当做七岁小儿让家中保姆照料。对镇上陌生少女的好奇靠近,只凭动物本能做出施暴行为,最后被判决阉割生殖器。
第二部分故事的“我”,以长子昆汀·康普逊的口吻自叙,也是全书最富戏剧色彩的部分。被父母散尽一切家财送进哈佛读书,聪明严谨的昆汀表面上是个光鲜正派的人上人,是康普逊家族跃阶的希望。然而他内心最扭曲和痛苦的根源,却是对“不洁”妹妹的乱伦之恋。目睹小卡的性开放、堕落、自暴自弃,昆汀一面对喜欢她的自己无比唾弃和厌恶,一面却又更加不可救药地迷恋和难以自拔。当发现小卡未婚先孕,只能被迫嫁给他最鄙夷的二世祖同学,之后又被无情抛弃,他想救她却不得其法,想自救却难觅出路。多年来始终被寄予厚望,被重点培养,被当做骄傲,然而他活着的真正意义除了满足家族的期待之外,又到底还剩下什么?留下一张语焉不详的诀别字条,哈佛的昆汀投河自杀。
昆汀死后,原本就已苟延残喘只能勉强维持体面的康普逊一家,加速走向分崩离析。叛逆不逊的被小卡“抛弃”的女儿,行将就木的缠绵病榻的康普逊太太,毫无智力仰人照料的小本,一切家庭责任都留给了游手好闲阴险狡诈的杰森·康普逊。不择手段克扣小卡留给女儿的赡养费,苦心经营维持伪善的虚假身份,把忠心耿耿的老管家狄尔希当做下等人谩骂,与母亲间的养育情分被他毫不犹豫地销毁耗尽……为了抓走步母亲后尘和情人私奔的外甥女,杰森在追捕途中碰到乘马车出门去教堂的突然哭泣不止的本杰明。被马车不守规矩的行进路线激怒,杰森怒不可遏地叫停,把车夫和本杰明分别恶揍了一顿。
紧握在拳心的水仙花垂落,哭泣的本杰明慢慢变得安静。他蓝色的眼睛变得失神而空洞,看着车外乱糟糟的一切,看着电线杆和树、窗子和路牌,在马车不偏不倚的行进中复归原位。马蹄声特特,喧哗与骚动的思绪和故事,就这样荒诞不经又没头没尾地走向结束。
我读懂了喧哗与躁动吗?或许没有。它并不是一个有清晰结构和起承转合的好故事。
1928年的美国,充斥全文的“黑鬼”和“老白”的蔑称,多次被提及的教堂,最后一部分里故弄玄虚又神秘可笑的神父和“耶稣”……《喧哗与骚动》奇妙地把三十年的家族史压缩成四天的时间线,聚焦于乱伦和性压抑的不自由,又频繁暗示种族歧视和经济衰败带来的时代焦虑。然而,在打破常规故事主题和改变传统叙述方式外,福克纳是否真的有意于传达这些理念?凭借前无古人的蒙太奇写作手法而备受称赞,巧妙的文字转置和意识流创作饱受好评,可是在这些技巧性的安排之外,福克纳究竟为何着墨在这样一个平凡又陈腐的衰败家族,为何要刻画不一而足的充满缺陷的人物形象?我想,打破陈规绝不是唯一目的。
最后,回到书名的来源,看看莎士比亚《麦克白》里完整的语句:
“生活就像白痴讲故事,充满喧哗与骚动,然而没有任何意义。”
那么你我生活的意义,在喧哗和骚动之外,是否也还有其他呢?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