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法利夫人(名家名译)》读后感_1800字
(2019-10-01 12:16:31) 读后感 -
《包法利夫人(名家名译)》读后感1800字
红杏出墙,蔫于“雨露均沾”, 世人都渴望爱和被爱,但没人能定义爱是什么,爱,或许就是自己编织在梦里的一张网,想要醉生梦死的刺激,又怕作茧自缚的煎熬,犹如朝露,浇洒青春,犹如阳光,温暖心房,又恰似江水,来势凶猛,喻为赞歌,哀婉悲悯。
故事梗概:一个法国田园小镇里成长的少女爱玛,在宗教贵族,言情小说的熏陶下成为幻想中极致爱情的崇尚和追求者,青春懵懂中嫁给了平庸无趣的夏尔包法利,成为包法利夫人,而她美丽妖娆的外表,成为别人窥窃的资本,迎合了那颗躁动不安的心,终于禁不住诱惑,红杏出墙,为了维护自以为是的爱情而钻入投机倒把商人的圈套,债台高筑,倾家荡产,绝望自杀的故事。
故事并不新颖,不落俗套的只是讲述这个故事的福楼拜,爱玛的人生轨迹永远充满矛盾,农家庭院长大的女子,却培养了修道院里的贵族气息,平庸无能的乡村男子在爱玛的想象里都是白马骑士,以至于她的婚姻生活味同嚼蜡,百无聊赖,灵魂的苦闷,对爱情的渴求,决定了风月老手罗多尔夫一出现,爱玛就要落入他的掌心,这是追求浪漫和自由所带来的困惑,也是法国那个时代英雄主义息影,追求骄奢,颓丧,崇尚贵族享乐主义风靡的熏陶之最。
福楼拜是潜心笃行者,爱玛在他的笔触里,没有褒贬,没有批判,冷静嬉笑中骇人听闻,放荡不羁中目瞪口呆。爱玛是一个狭隘的村姑,上流社会的意识形态释放出来的信号投射在她周围鄙夷粗俗的乡绅身上,骗得她头晕目眩,她又是整个人性的缩影,追求完美,呓语诗情画意,她没有意识到梦想和现实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她除了可以卖弄肉欲,实则一无所有,没有人能为她不着边际的梦想买单,但她同时也是所有追求浪漫爱情,想要跻身上流社会的女性典型,让读者感到流淌着包法利夫人的血脉,时而湍急,时而温顺,只是有时缺乏可以挑衅的皮囊。
直到爱玛在偷情里再次感受到婚姻生活的平庸与乏味,我们才会幡然醒悟,原来,所有的烂漫和自由都会在激情过后归于平静,枯燥乏味的从来不是生活,而是被欲望撩拨的心弦。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捶胸顿足问岁月,苍天饶过谁?夏尔说:“这是命运的错”,他忠情得愚钝,爱护得荒谬,而她永远只是爱玛,只属于自己,她属于梦幻,属于童话,属于信仰,属于一切纯洁无瑕的爱的化身,也是一切人性世俗肮脏不堪的尤物,唯独不属于包法利夫人,可终究她还是以“包法利夫人”自居流芳于世。
美丽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爱玛有着好看的皮囊,也有自认为有趣的灵魂,这样的有趣近乎疯癫,带着闪电,在熊熊燃烧的烈火里,成为飞蛾,扑向毁灭!
当青春梦幻里的爱玛遇上了丧妻空窗的夏尔,是一种寂寞的契合,她寻求浪漫和刺激,含苞待放,渴望雨露滋养,他木讷悲伤,期盼另一种美好代替习惯,于是平凡的交媾结扎,带着宗教信仰庇佑下的梦幻倒影在现实生活的湖畔,从此,婚姻成为爱情的坟墓,欲望的沟壑再也无法填满,爱玛试图挣脱出来,自我救赎,又步步陷入深渊,直至肉体消失殆尽,让世人唏嘘不已。
爱玛一直活在梦想里,极致的爱情,极致的虚荣,又极致的诱惑,我却不敢批判她,时常带着爱玛的影子拷问自己,她错了吗?夏尔对他麻木不仁的爱,毫无原则的谦让和苟同,让她心生恶心嫌弃,她向往的只有激情和浪漫里的自己,没有别人和生活,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幻想,啃噬着她的每一根神经,她向往上流社会的虚荣骄奢淫逸,却独自唉叹在田园风情的小镇里,她自命不凡,不甘于平庸,讽刺的是时常激情澎湃的跳跃在心尖的永远是恍恍惚惚的情欲。
陪伴是最常情的告白,而懂是告白和长情的精神食粮,爱玛是寂寞孤独的爱玛,她那天马行空,柏拉图式的梦境在欲火焚身中哀嚎,遇见现实的爱情,夹杂着肮脏和情欲,幽梦找到宣泄的当口,便一发不可收拾。如果《失乐园》把婚外情写得推崇和极致,那么《包法利夫人》把婚内情描得绘声绘色,福楼拜的写实,真切得让人不寒而栗。爱玛一次次沦陷在爱的沼泽里不能自拔,混淆了梦与现实。罗多尔夫爱她的肉体,莱昂爱她的虚荣,夏尔爱她的一切,而她只爱理想中的自己。
欲望就像脱缰的野马,常常抓挠着每个人的内心,凡夫俗子的命里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着现实波浪的冲击,有时骨髓里烂漫的涟漪被激起,不用刻意掩饰生而为人的天性,如果你是“红玫瑰”,请时常散发自身的艳丽余香,假若你是“白玫瑰”,可自带皎洁无瑕的韵味。哪怕心有猛虎,也能细嗅蔷薇,心存美好,远观暧昧,不可亵玩。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