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希特勒》读后感_1000字
(2019-09-23 05:52:29) 读后感 -
《解读希特勒》读后感1000字
后面章节有的部分写的略有冗繁;翻译者专长于德国历史,但对文字驾驭力一般,有的段落译的不太流畅。但本书内容和观点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
希特勒活跃在历史舞台的时间主要是1930-1945年,哈夫纳(1907-1999)也算是和希特勒同时代的人,作为德国著名政治评论家与历史学家,他从生涯、成就、成功、错误、失策、罪行、背叛几个方面对阿道夫希特勒的评价,独树一帜,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希特勒其人,生长于混乱缺爱的家庭,偏执、自负、应激性抑郁的性格早期形成后便再无成熟发展的过程。他在政治方面搅动了全球,但在个人生活上,如教育、职业、友情、爱情、结婚、子女等其他各方面几乎都贫乏到0。他的人生先是十年的失败,然后长达十二年不间断令人炫目的成功,然后再是四年失败,最后以灭顶之灾告终。
在他成功的时间里,他创造了德国当时的经济奇迹,解决了几百万人的失业问题;创造了德国军事强大的奇迹,使德国成为了军事大国;并在对法战争的胜利中,取得了几乎可以说他人生最大的成功。然而,虽然他自负地认为自己很伟大,但实际上他是个智商和知识并不高的人,再加上性格的缺陷,他做的决策和采取的行动并不是有效地指向他想要的结果,“几乎没有一个我们所知道的历史上的‘大人物’像他那样以惊人的猛劲打偏了”,逐渐把自己和德国逐渐推向毁灭之地,虽然这可能后来恰恰变成了他想要的。
当他认识到德国或德意志民族的霸权统治地位无法实现的时候,他把精力转向了其第二个目标,即反犹主义。前线战争不再能引起他的兴趣,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胜利,而是为了争取时间,把大批的人运往集中营……虽然战争总是和死亡联系在一起,但战争死亡和谋杀是两回事,何况只是为了满足个人欲念的工厂式的屠杀。
向美国宣战,希特勒好像决意要一个更全面、灾难性的失败。他成了德国的叛国者,把杀戮的心转向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或许德意志民族从来都不过是他满足个人欲望的工具,或许是为了对他们没能为自己取得胜利的报复,或许是出于自杀式毁灭的想法……
按照希特勒最早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他想玩的根本不是系统工程的政治,而是允许疯狂念头的艺术。曾经有一些人打击了他从事艺术的可能,最终他毁灭了一大批人来完成自己疯狂的作品——以政治的手段。 也正是这个变态的屠杀者,塑造了后来的世界格局,没有他,或许就没有以色列,没有欧洲帝国的瓦解,没有亚非拉殖民地的解放,或许……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