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梁庄记》读后感_1900字
(2019-09-08 13:50:31) 读后感 -
《出梁庄记》读后感1900字
这不算一篇真正意义上的书评,我只是突然想和自己聊聊属于我的“梁庄”
我书评写的不多,但是如果真想说点什么,一般还没看完就会开始构思了,我喜欢在洗衣服的时候去想这个问题,不求深刻,但求能尽量的做到写我所感,不伪饰。
一个小时前,书里的某部分让我想起了去世不久的奶奶,再搁下手机睡觉时就不安宁了,从窗口望出去,借着微弱的路灯,一眼就能看到邻居二楼卧室的窗户,耳机里,郭德纲和于谦侃的不亦说乎,黑暗中,断续能听到姐姐结婚时贴的大红囍字被风扇吹的“哗哗”的声音,我突然很想写点什么,写些无力改变但不太悲观的东西。
A是我小时候最好的玩伴,可以说,我们的整个童年时期都是捆在一起的,可能是小时候很多感觉都被我们忽视了,也或许是那时候真的是太天真无邪,我第一次体会到我和她之间的微妙状态是在上了初中以后。
我们都是受爸爸影响比较深的人,而我们的爸爸又是如此不一样。
她爸爸脾气暴躁,年轻的时候和别人打架伤到过头部,从此就留下了继发性癫痫的毛病,虽然脾气大,但对儿女还不错,不过不太关心A的学习成绩,谈到学习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没考上一三八就别读了”,A的成绩也一直处于中下游水平。
我爸爸性格比较平和,平时休息时喜欢看看新闻或者翻翻书,他也不怎么过问我的学习情况,虽然我成绩并不拔尖,但他好像对我总有种莫名其妙的信任感,直到现在也是。
那时候我和A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她会像个大人一样干农活,而我从来没有被要求下过地,她干过的活很多,喂猪,放牛,插秧,搞双抢,有时候实在干不了也会在家做饭。
那时候我是一个比较懒的人,既然爸妈从来不要求我动手做任何家务,我也就乐的多点自由安排的时间。
她从小就比我懂事,勤劳,也比我更早懂得体谅父母。她干活很认真,只是时间一久我就感觉到了她的苦恼,因为经常放牛,她身上很多时候都会残留着一种类似很多东西混合的气味,并没有很难闻,但她好像很介意。我们的游戏也常常会因为到了放牛时间而被中断时,偶尔会听到她嘀咕两句:我才不想去放牛,姐姐可以去啊,我愿意和她换换。每次她这样我就低下头不说话,我讪讪的想,像我这样不用放牛的人是没有资格安慰她的,虽然她并没有对我表示什么,但我当时莫名其妙的笃信她其实是介意“我和她的不同”的。
我们真正开始越走越远是初中毕业以后。
初中毕业,我考上了县里一所很一般的高中,从那以后,从高考到考研,虽然说不上一帆风顺,偶尔也会懊悔,自己本来可以做的更好的,但大方向还是在按着父母的规划在前进,我似乎成了我身边的大部分人——既不能接受自己完全丧失斗志,也无法做到投入100%的努力。把生活过成了海浪,总是进进退退。
不知道是真的不爱学习还是初三那年她妈妈去世给她造成的影响,A没有考上高中。她毕业后有在一所职校里学习过,但听她说那纯粹就是用钱买心安,所以半年后她就果断去了东莞。
我读高二那年年底,她从东莞回来了,我们生疏了不少,我竟然不知道该如何和她打招呼,等尴尬稍有化解,我们又凑在一起聊天。
我感觉她好像把我当成了单纯的孩子,而不是和她同辈的朋友,因为她劝我好好珍惜读书的日子,她说读书出来碰到的男生一定和厂里的男生不一样,为了让我相信,她说:“你可能不会相信,厂里的男生给我的感觉就是对任何一个女生他们都能下手,并且手段很无赖”,我当时知道这几乎是每个和她有类似生活经历的人会对还在象牙塔里的人说的话,但我倔强的并不想去附和她。
那天晚点,我问她对未来有什么打算,她告诉我,她想工作几年就回来结婚,不想一直待在那边,她说很多东西她说服不了自己去接受。
不记得是一年还是两年后,她爸爸意外去世,没过多久,她就拉着行李箱回了家,在当地的县城找了份工作,过了一年,就听说她已经结婚了。
听到她结婚的消息时我们已经断了联系,不过碰巧的是某次我在县城逛街时遇到了她,她抱着她儿子。非得让我去她家坐坐,那时候她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房子是租来的,狭窄阴暗,一家五口挤在两室一厅的空间里,我尽量不去提某些敏感的问题,那次分别时,她笑着和我说:“我们的新房子正在搞装修,所以临时租了这个地方,下次来新家玩啊”,我满口应承着,好像突然就接受了她的新身份,因为她现在已经表现的完全是个大人了。
再后来,听人说她搬进了新家,再后来,听人说她和婆婆一起经营着一家水果店。
我上次见到她,她抱着一个两岁的孩子,旁边跟着的,是一个活泼快乐的四五岁左右的小男孩,时间淡化了我们的友谊,但似乎也淡化了我们之间的某种尴尬,我和她聊了会小孩子,她最后说:“听说你还在读书,真好啊”,我释然的笑笑,没有说话,算是某种程度上的默认。
那天,望着她们那一高一低走远的背景,我突然感悟,我们拥有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生,但绝不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