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读后感_1200字
(2019-09-06 21:48:14) 读后感 -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读后感1200字
我们许多关于文学作品的想法都是从感觉开始,基于此,去欣赏这森林的繁茂枝叶、夭夭花簇,感受他幽深的神秘吸引力和霸道而温文的气息。可情感和直觉并不能带我们走的更远。相信许多人都会有类似的感觉,这是一本好的有深度的经典作品,我感受到其中的张力和撞击,可是作者到底想表达的我却无法说出,痛苦感动疑惑模糊不清的意象,脑子乱哄哄如蜂巢被击打惊慌的蜜蜂。比较显著的是在读像意识流小说,或者其他善用象征及反讽的作品。有时也许懂了一些故事的意思,可抓住的不似实体的厚实感,更像在湖面上浮光掠影的投射。
我曾多次被这样迷雾蔽日的感觉纠缠,所以看到这本书,读完它,甚至喜欢和感谢。大部分人并不能得到针对文学的指导,不过凭爱好从书中找老师,用读过的文字给自己砌一道小径。这本书作者用很流畅的语言和思维交给我这样的门外汉许多“门道”,读文学作品是一种高强度脑力活动,懂得更多思考的方式和特征标识,不会破坏阅读的美感和乐趣,还能由迷雾中寻见灯塔的米黄色光芒。
“记忆。象征。模式。在区分文学教授和普通读者时,这三条最为关键”。书中用大量的举例并具体的分析,原来那些著名的和经典的作品里,有那么许多从没料想到的东西。
作者说,“世间只有一个故事。”“一切皆有联系。 ”不过庞大纷杂的各类作品,并没有使人觉得是毫无创意、毫无价值的派生物。类似却不同,有呼应早期作品而获得的深度,也有灵活变换而赋予的新意。这其实要求读者要懂得一些基本的模式和倾向,建立在熟悉的已知之上,才能有共鸣和获得厚重感。
套路太深、牵强附会的生硬解读和唯我独尊的主流理解,都是必须警觉的。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阐释也是乐趣和丰富的表现,伟大的作品能承受大相径庭的解读方式;故作高明却脱离故事本身的“深奥”言谈,则是被嫌弃和引人反感的。
之前比较排斥所谓的解读和分析,可能是对语文课程里阅读理解多年的过敏,不过这本书里作者的分析和举例,只让我佩服、认同和惊讶原来还有这一层意象。保有疑惑是十分有益和必需的:所谓的象征和模式究竟几分道理?筛检读过的文字,听一听直觉的耳语,多少都会有答案,有心的读者必能“明辨是非”。
何为小说?小说是纵横交错的意义网络,具有无穷无尽的阐释空间,正是这样的“无限性”使人深深迷恋。在无限之中有这样一本提点经纬刻度的书,也是极好的。
教育不过是文凭上的盖章,因由兴趣的学习是更重要和牢固的个人积累。有幸可以遇到这样多的文学作品。起因并不为思想深度和广度的提升,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这些慷慨的虚拟生活里的虚拟角色却为每个认真的读者准备了许多悬坠叶间的金苹果。有了工具,知道苹果的样子,更容易找到它们纳入囊中吧。
何况,文末还有福利彩蛋相赠。作者罗列了一篇书单,本本经典。阅读需要读好的作品,但也要读个人喜欢和享受阅读过程的书,书中帮你筛选出好的作品,读者再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是不是变的非常容易了?保不准,发现未曾接触过的风格和口味,“食谱”又丰富许多了。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