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读后感_1200字
(2019-08-21 09:10:03) 读后感 -
《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读后感1200字
注意力是稀缺资源
其实书中的论点我们都不陌生,那就是“注意力”是我们当今社会稀缺的资源,对于书中提到的几个现象,我自己也是深有体会。我也曾常常认为多线程处理任务、随时在线是一种职业精神的象征。但随着工作的深入,尤其是工作强度和质量要求大幅度提高之后,我深深得体会到,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
以前我之所以能有随时在线并且处理多重任务的能力,主要是大多数任务其实都是你依靠“反射脑”就可以完成的,就像我们可以一边嗑着瓜子、一边看电视一般,不需要我们复杂的思考,都是下意识即可完成的。但是真正当一件工作不是重复性工作,而是属于创造性工作的时候,首先你会发现多线程工作会让你崩溃掉,同时你会发现你所面临的环境不支持这点。
损害注意力的工作环境
我相信不但是我的岗位,很多岗位乃至办公环境设置都是不支持这种专注工作的,比如说开放式的大厅、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老板们随时要求的回复等。这些都让我们感觉很疲惫,疲惫在于什么,在于你对于未来工作任务的不确定性,这会带来压力;在于你无法沉浸于当前的工作而不被打断,这会带来焦虑;在于你不得不在数项任务之间不停切换,这会带来烦躁。而最后你的老板会要求你,你的工作必须又快又好的完成,这会给你带来持续的负面情绪。
我们真该如此忙碌吗?
其实我很多时候都在想,我们真的应该这么忙碌吗?有多少人会感觉到自己忙碌了一天,但似乎什么都没做,又有多少人感觉忙碌了一天的工作可能在独自一人加班的时候只有1/3的时间就完成了。我相信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验,那么错的是什么?错误的是任务安排的方式、是任务通知的方式。
我们总以为最快的回复是对于工作认真的表现,其实恰恰是你没有沉浸在工作之中的表现。老板们总希望每一个在线提问都可以在线等到答案,殊不知他的下属在等待提问的时候是没有办法真正进入工作状态的。
随时在线的可怕
就像书中所言,我特别希望自己可以有一个彩铃,说所有的事情统一在11点半回复,有问题请留言。现代通信的发达让我们无论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不得不时刻在线,我们时常能够听到这样的一句要求,请24小时在线,但是这让我们会处于24小时的紧张状态之中。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情绪对于工作状态的影响,那么结局真的可能是我们并没有更出色的完成任务(因为聚焦于任务的有效时间缩短了),但是我们付出了更多的时间成本以及带来了更多的负面情绪。
其实书中几次提到的邮件问题,在我看来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我们不应该用微信上这样及时通信的方式去布置或者传递工作。因为及时通信的潜台词是及时回复,在你发出消息的一刹那你就在等待回复,这是要求两个人都要随时在线。而邮件是比较符合可以批量处理的一种方式,而且可以一次将意思表达的更加完整,本质上更有有利于降低沟通的成本。
尊重别人的专注力
最后想以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脑力劳动者能为彼此提供的最重要的服务是:尊重他人的隐私,不要打扰别人的专注工作,不要搞突然袭击,也不要制造噪音,发送不必要的邮件。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