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运营之光:我的互联网运营方法论与自白》读后感_5500字

(2019-08-13 13:01:34) 读后感

《运营之光:我的互联网运营方法论与自白》读后感5500字

运营和产品的思维和意识

1、唯爱与用户不可辜负!

生活中,有人爱,是多么幸运,多么幸福的事情;无论是父母之爱,兄弟之情,恋人之情爱,夫妻之亲爱,父子之爱,父女之爱,母子之爱,母女之爱,等等,无一可辜负,这些都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之所在;

用户,我们产品的使用者,我们服务的对象,换言之,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可辜负吗?当然不可!如果不可辜负,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给用户至简的产品,最好的服务给我们的用户呢?

2、产品负责界定和提供长期用户价值,运营负责创造短期用户价值+协助产品完善长期价值。

产品是1,运营是0;产品要坚守好那个1,运营负责把一个个的0加到1后面,这样产品的结果才能越来越大。

3、经典意义上的4大运营模块:(详细地给出了运营的各种手段及术)

1)内容运营:围绕着内容的生产和消费搭建起来一个良性循环,持续提升各类跟内容有关的数据,如内容数量、内容浏览量、内容互动数、内容传播数等。

A、内容基础属性是什么?(文字?图片?音频?)需要具备什么调性?(搞笑?段子八卦?深度评论?一手资讯?文艺暖心?)内容从哪里来?(UGC?PGC?)

B、我的内容如何组织和展现?(专题?列表?分类导航?字体?字号?行距?段距?)

C、如何在已有基础上做出用户更喜欢看的内容?(内容策划?内容选题?内容如何借势热点事件和人物?)

D、我现有的内容如何能够更容易、更高频地被用户所消费?(内容标题怎么写?好内容如何推送给用户?推送频次如何?推送手段有哪些?EDM?站内信?Push?)

E、我的内容生产如何可以具备持续性?(做活动?稿费?用户激励机制?其他利益交换?)

F、如何更好地引导用户来与我的内容互动甚至传播内容?(制造话题?讨论氛围引导?传播机制设计?)

2)用户运营:围绕着用户的新增—留存—活跃--传播以及用户之间的价值供给关系建立起来一个良性的循环,持续提升各类跟用户有关的数据,如用户数、活跃用户数、精英用户数、用户停留时间等;

A、我的用户从哪里来?(微博?豆瓣?广告?BD合作?线下地推?人肉?现有用户传播?)如何落地?(BD?付费?渠道建设?产品机制设定?)

B、用户来了之后,我们如何建立和维护我们跟用户间的关系?(多互动?多要反馈?多送礼品?多帮用户解决实际问题?)

C、如何让愿意留在这里玩的用户更多?(分析数据?关注留存?提升留存?关注活跃?拉升活跃?用户积分体系设计?用户激励体制设计?)

D、当用户量慢慢多起来,比如达到几百万的时候,如何增强我对整个用户生态的影响力和掌控力?(如何对用户进行分类?针对每类用户我们应该如何服务和管理?怎样让不同类型的用户之间产生价值关系?如何构建起一个良性可掌控的站内用户模型?)

E、用户如果出现流失怎么办?(分析流失原因?建立流失预警机制?召回?放弃?)该如何召回?(召回策略?EDM?短信?Push?)

3)活动运营:围绕着一个或一系列活动的策划、资源确认、宣传推广、效果评估等一系列流程做好全流程的项目推进、进度管理和执行落地。一个活动运营,必须事先明确活动的目标,并持续跟踪活动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做好活动效果的评估。

4)产品运营:所谓产品运营,其实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一系列各式各样的运营手段(比如活动策划、内外部资源拓展和对接、优化产品方案、内容组织等),去拉升某个产品的特定数据,如装机量、注册量、用户访问深度、用户访问频次、用户关系对数量、发帖量等。

4、互联网产品价值 = 功能+体验+用户参与价值

这个是互联网思维,以前我们做传统行业的产品,只要考虑把功能和体验做好,就可以做到用户自来,从而产生价值;但在互联网时代,如果还是坚守着功能和体验的产品思维,而忽视用户参与,这个价值就很难产生。

5、运营工作流程:

不单单运营工作需要流程,我们日常工作中,都需要一个流程;这个流程,不是指的条条框框,而是帮你梳理思路,查漏补缺,让你明白一项工作中有多少个点,每个点都有哪些工作要做,做的过程中,有没有优化的空间。

6、产品和运营,都需要有以下认知:

1)有坑是常态,人人皆会造坑

2)埋了坑不可怕,填坑能力是关键

3)尽力做到——每次都要让自己埋的坑比之前小一点点

4)每次造坑连累了队友,一定要想尽办法弥补,哪怕请客吃饭递手纸

5)好团队和烂团队的核心区别,就在于好团队大家互相填坑,而烂团队则是大家互坑

7、一个好的运营,需要具有的:

1)一些必备的基础素质和思维方式、工作习惯等(如投入产出比意识、流程化&精细化意识、回报后置意识等)。

2)至少一项可以拿得出手、能直接带来产出的运营硬技能(如文案、内容包装&生产、活动策划、用户互动&维系、数据分析&策略制定等)。

8、目标导向意识

1)纯粹的职能支持类工作

2)目标导向类工作——好的运营的标配

9、效率意识

1)结合产出比意识,接到一个任务(需求),一定把事情想清楚,找到目标和更容易有所产出的地方,才会开始投入执行。

去哪儿网的CEO庄辰超讲过一句话:所有的忙碌都是为了躲避思考。不要先忙碌,要先思考;这句话和雷军说的一句话其实是一个意思。雷军说:不要用战术的勤奋隐藏战略的懒惰。意思都是说:要先思考,然后再执行,不要让自己陷入到浪费的忙碌中。

10、“回报后置”式的意识和行事风格

把我可能得到的潜在回报先丢到一边,而是只专注于为用户们去创造出来一些令他们惊喜的价值,真正把你的用户作为你身边真实的朋友来对待——这样的行事方式终会为你赢得更多的回报。所以,一个真的能够依靠一个人撬动起成千上万用户们的强烈认同和参与的运营,是必须要具备点儿“回报后置”式的意识和行事风格的。

我争着人未必给,我让着人未必失。付出不思得者,反得之;

11、尽可能把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典型用户

尽可能把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典型用户,让自己大量置身于真实用户的真实体验场景下,这样久而久之,你自然会慢慢拥有一种对于你的用户们的“洞察力”。而这样的洞察力,很多时候也会成为一个优秀运营身上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

产品经理要想做好自己的产品,多用自己的产品,在各种环境,各种条件下,多用自己的产品,别无它。

12、说服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和吸引别人注意力的方法假如你需要短时间内获得对方的注意力,那你可能需要先抛出一个可以让对方大吃一惊、瞠目结舌或十分好奇的观点和结论,瞬间击中对方,然后再去逐一论证你的观点是否可以成立。而,假如你面临着的问题是要说服对方接受一个你的观点,那么你可以更需要先从大量事实和一些细节的刻画出发,通过事实和细节引发出对方的感知、共鸣和认同,再逐步引申出你的结论。

举例:

1)说服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我昨天刚刚看了一部电影,这部电影播放的全过程中,我先后4次被感动落泪——这是我5年来第一次被一部电影感动得落泪。另外,在电影播放结束时,我们那个全场爆满的影厅里,有超过一半的人都完全自发地起立为这部电影鼓掌。

2)吸引对方注意力,瞬间击中对方:前天我参加了一个会议,有一个著名基金的合伙人聊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颠覆性观点,叫做:教育将死,学习永生。

13、优秀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

1)小快灵总是要优于大而全

2)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都会优先考虑转化为机制化

3)一切问题都会回归到“用户、需求、场景”

14、优秀大牛运营的思维方式:

1)流程化思维:优秀的运营,拿到某个具体问题后,一定会遵循以下3个步骤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A、界定清楚我想要的目标和结果;

B、梳理清楚,这个问题从起始到结束的全流程是怎样的,会经历那些主要的环节;

C、在每一个环节上,我们可以做一些什么事情,给用户创造一些不同的体验,以有助于我们最终达成期望实现的结果。

2)精细化思维:你必须要能够把自己关注的一个大问题拆解为无数细小的执行细节,并且要能够做到对于所有的这些小细节都拥有掌控力。

3)杠杆化思维:需要先做好做足某一件事,然后再以此为一个核心杠杆点,去撬动更多的事情和成果发生,典型的如:

A、先服务好一小群用户,给他们制造大量超出他们预期的体验,然后就有机会借此为杠杆,去撬动他们在此后帮助我们进行品牌和产品传播的意愿;

B、做一个活动,先集中火力搞定一个大佬,就可以以此为杠杆点,去撬动更多人的参与意愿;

C、做一个活动,先集中火力把这个活动的参与名额变得很有价值很稀缺,就可以借此为杠杆,去撬动更多用用。

4)生态化思维:所谓生态,其实就是一个所有角色在其中都可以互为价值、和谐共存、共同驱动其发展和生长的一个大环境,彼此都能给其他人多少提供和创造一些价值,让这个群可以自然良性发展下去。

15、先有流程,再有解决方案

还是要强调用流程化思维去做产品和运营。

假如产品烂得像坨翔,运营该怎么办?—— 产品运营的方法和技能

1、当你拿到一个目标或运营指标的时候,应遵照如下步骤:

1)你要界定以下,这个指标是由哪些分支指标和哪些要素构成的。

2)这些被提炼出来的分支指标或要素现在是否还存在可以提升的空间?

3)具体来思考,如果要提升某个分支指标,我们需要将其拆分和落实为哪些具体的运营手段?如:优化几个文案、做几个活动送点礼品、再多发几篇微信图文或微博。

2、运营必须具备的数据分析方法和意识

岂止是运营,这也是每个产品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意识;运营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都需要通过数据分析来获取;发几篇内容,做几个活动,拉几个用户,这还远远不够,你要通过数据分析来追踪效果。

3、逻辑和推理分析能力:

1)在回答问题时,可以使用:起因——经过——结果 的方式,也可以使用:案例——问题——分析原因——解决方案 等框架来回答

3、所谓数据分析

无非就是界定清楚了你要评估的度量有哪些,然后需要知道你可能有哪些维度去看待这些度量,偶尔可能还需要在不同维度和度量间交叉一下分析和比对,最后产出结论,把结果用图表等方式呈现出来。

4、撬动用户互动参与意愿的8个指导原则:

1)物质激励

这个是最被常用的手段,滴滴、快的的烧钱大战,摩拜单车和OfO单车的免费骑+抽奖,这是撬动用户参与的最直接的手段。

2)概率性事件

人人都有侥幸心理,都会觉得自己会是最幸运的哪一个。公司的年会,有现金抽奖和手机、手环环节,整个年会有5000人参加,可想获奖的概率有多大。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存在一个侥幸心理,都认为自己获奖的概率很大,会是幸运的一个。产品举例:每天的老虎机抽奖

3)营造稀缺性:假如一个东西对于用户的吸引力有限,潜在的一个思路是:你可以试着给它添加一些边界,通过让它变得更加稀缺来带给用户更强的行动机制

4)激发竞争意识:

A、佛洛依德有过一句精辟之论:一个人有三个硬性要求——求生本能、性冲动和渴望伟大。

B、举例:微信运动排行榜、微信读书排行榜

5)赋予用户某种炫耀、猎奇的可能性:想要让用户基于自己的社交媒体形成传播,“炫耀+猎奇”,永远是不变真理。

6)营造强烈情绪&认同感:激发用户参与动机的另一个思路,就是可以依靠细节的刻画和理念的传递等,赢得用户的认可,或是激发他们的某种强烈情绪。

7)赋予尊崇感&被重视感

8)通过对比营造超值感:这一方法的核心逻辑在于:通过一系列对比,突出某个产品或某项服务的超值感,进而给予你一个进行决策的理由;举例:同一产品,不同套餐的对比

A、所以,好东西往往都是通过比较而产生的。有一些商品放到线上,目的可能不是售卖,而是为了突出另一些商品的超值,进而帮助用户更快速有效地做出决策。

5、运营背后的客观规律:从“层次感”到“非线性”

1)规律一:带着短视的线性思维投入运营工作中,往往很难做好运营。(什么是线性思维:只考虑单一结果导向的思维)

2)规律二:一款产品在其早期过于关注用户增长,甚至出现“爆红”等现象,往往反而会加速死亡;案例:足记,FaceU

3)规律三:早期产品的运营,一定要围绕着“口碑”来进行:运营对于用户的感染力、服务态度、你的产品理念、你的产品迅速改进优化的速度和能力,你在其他方面给这群用户创造的价值(例如总是送给用户一些意外惊喜)等。

6、不同阶段的产品,其运营上的表象和关注点,会有哪些不同:

1)探索期产品:探索期产品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大量用户,而是为将来有一天自己能够服务好大量用户做好一切必要的准备。包括:产品功能上的、产品使用体验上 的、产品风格和氛围上的、服务能力上的。例如:知乎和微博的邀请码机制。

对于一款探索期的产品而言,常见的运营特点

A、挑用户:把劣质用户拒之门外;

B、尽可能通过邀请、BD等各种手段找到一部分“活跃”、在小圈子内“有影响力”的名人领袖型用户成为你的早期种子用户,然后通过服务好他们,让他们愿意自发为你背书,传播你的产品。

C、对你 的种子用户一定要给予各种额外关注,让他们感受到,在这里做一个用户与在别的地方做一个用户的感受是显著不一样的。

2)快速增长期产品:核心目标就是能够快速获得用户增长,为了尽可能快速地占领市场,在各种推广渠道、方式上,这一阶段产品往往会全面出击,甚至是实施大量补贴等方式,力求尽快占领市场。另外,这一阶段的运营,会逐渐精细起来,会开始面向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或实施不同的运营手段。

3)成熟稳定期产品:高度关注用户活跃度,高度关注商业变现路径,同事,面向用户的运营也开始全面精细化。

4)衰退期产品:通过各种手段尽可能减缓老用户流失的速度,同时持续探索新的产品方向,争取能在潜在替代产品发展起来之前,做出一款良好的替代产品。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