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读后感_800字

(2019-09-09 03:40:04) 读后感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读后感800字

在耶路撒冷犹太难民纪念馆参观的时候,特地很注意地看了一下这位阿道夫 艾希曼的肖像。他是作为一个反面的典型人物陈列在展馆里,以殉后代。
以色列没有死刑,但是唯一执行过死刑的人物就是艾希曼。艾希曼在阿根廷过着隐姓埋名的隐居生活,但是以色列特工蛰伏南美很久,终于把他带回以色列进行审判。
汉娜阿伦特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女哲学家,在以她名字翻拍的传记电影里,曾经有一个场景片段,记录了她去庭审现场采访艾希曼的经历。
阿伦特当初只是想记录下来这个关于审判的采访纪实,没想到一写就收不住手,一篇接着一篇,后来索性整理成章出版了一本书。也只有汉娜阿伦特,一个犹太人哲学家,更适合来完成这项报告。
也许从主观来说,我们认为犯罪的罪犯总是些脸谱化的恶人,他们道德败坏,毫无修养,缺乏礼义廉耻和基础道德底线。他们无法和普通的好人相提并论。
然而真相却是: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拥有普通至极的长相,他们从任何方面都与我们大致相同,甚至某些方面比我们优秀(比如:拥有极高的艺术修养,在对待陌生人时极为和蔼,具有绅士风度)他们可能是画家、音乐家等艺术从业者。(比如希特勒爱好绘画,比如海德里希擅长拉小提琴)也有可能是律师,医生等从事令人尊敬的职业。
而当他们成为恶人时,我们不得不接受我们的确不如恶人的现实。而结果一次又一次的具有教育意义地震撼世人,也难以撼动我们不愿承认的传统想法。
阿伦特被当时材料限制,并没有了解艾希曼真正的想法。在20世纪末期披露的艾希曼当年在阿根廷的录音中,他阐述了自己反犹主义的立场。哲学抽象性的可爱在于,并不因历史的真相而推翻原有的结论。阿伦特作为犹太人,超越罪责罪罚之外,为纳粹辩护,让事件成为关乎每个人的教训。
要杜绝平庸的恶,人性总有选择,不要妄自服从,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关乎给所有人的警示,比惩处恶人本身,更能防止纳粹还魂。谨记:勿以恶小而为之。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