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君子之道》读后感_1500字

(2019-10-02 06:44:10) 读后感

《君子之道》读后感1500字

《君子之道》读后感
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于是,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文化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终极目标:君子。在我的理解里,君子是孔子、孟子、老子、墨子、柳下惠、晏子、韩非子,鬼谷子、颜渊,是岳飞,范仲淹,文天祥,左宗棠,还有值此端午不可不提的屈原等……最近有幸又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君子之道》。对君子的认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君子的难能可贵有了更上一层的敬意。
说到君子,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对立面——小人。只有小人的大量存在才会凸显君子的难能可贵。“君子、小人本无常。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则为小人。”。《贞观政要》中一句话将君子与小人分开,或许这也是最简单的分别方法。这句话类似于“能救人坑坎中即为活菩萨”。如果只是按照这个标准,那么我们几乎所有人都做过或多或少的善事,那是不是说所有人都是君子呢?我们对于善的要求总是过于苛刻。正如《增广贤文》所说“声妓晚景从良,半世之烟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一生之清苦俱非。”做善事不难,难在坚持始终只做善事。而只有始终如一的做善事,才能被称作君子。这样的要求使得我们生活中的君子凤毛麟角,当然,也正因为君子凤毛麟角更显得君子的难能可贵。
君子是我们每一个致力于从事人的事业的奋斗目标,也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你要想培养什么人,首先你应该成为什么人”,我们要想让培养的孩子成为君子,那首先我们自己要向君子的伟大人性靠拢。“取法乎上,得其于中;取法乎中,得其于下”,我们也许不能每一个人都成为世人眼中的君子,但我们至少应该以君子为我们终生努力的目标。并在奔向目标的过程中引领我们的孩子共同前进。“教育就是一群不完美的人领着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走向完美的过程。”,我愿意做那个不完美的领路人。
工作中如何效仿君子呢?读过这本书后,我总结出四个字:不争、不让。
不争,不争名,不争利。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如果一个人太过于注重外在的名声,那么,他的内在一定跟不上自己的表面。当一个人被自己或世人塑造成一个标榜之后,他就不再是一个纯粹的人,他的行为也就失去了原本的真诚,渐渐失去自己。因为,他的一切行为都已经成了别人效法的对象,他不能错,他已被世人定义为一个模板,按照世人的定义生活,做事,做人。原本,他并未具备的品质,也不得不假装表现出来。一个朋友给我私说“社交之所以累,就在于人们总想表现出自己并不具备的品质”这些品质,或许正是世人对君子的要求。我们可以这样要求自己,但是,请不要盲目的给自己贴上标签,直到有一天那些品质已经被我们内化到生命力他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那时,就是名副其实的君子了,“行为世范,言为士则”。
不争利,不争不属于自己的利。而对于自己应得的利益则应该争取,对于众生的利益更应该积极争取。林则徐曾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去争夺不属于自己的利益是小人的行为,而为天下众生谋福利则是君子的行为。
不让。孔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儒家的与世无争是世外君子。《菜根谭》说“宇宙内事要善摆脱,亦要善担当;不担当,则无惊世之功业;不摆脱,则无出世之襟期”。所以,君子一定要找到能造福于人类的事情,并把它当成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当仁不让去做好它。生活,工作中,也要善于担当,遇到任何有益于人的事要当仁不让。
我不是君子,但我愿意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而我知道,这条路上总不乏志同道合的人。“道义路上泯炎凉”,无论如何,坚持做善事,做善人,做自己心中的君子。
——生辉 2017.5.30(端午)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